|||
待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受大家关注的。在人群中或者网络上一有人提起“待遇”或者“收入”这类话题,一定会迅速引起热议,甚至爆发激烈的论战,以至于呈现“板砖”横飞的局面。前段时间科学网上议论研究生的收入问题是这样,前几天讨论大中小幼教师的待遇问题又是如此。鄙人冷眼观战,得出的结论是议论这类话题就得先准备好被批(拍砖),不论你帮谁说话,都有反对者。例如讨论研究生的收入问题时,站在导师的角度看问题,学生可能站出来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老师也可能站出来批;站在中立的角度出来理性地分析问题,搞不好会惹得两边一块出来批。总之,这类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以至于我几次想凑个热闹写篇相关博文时都被纷飞的“板儿砖”吓了回去(没法子,俺头皮和脸皮都还太薄呀)。最后,还是决定采取一个“滑头”的策略,虽然标题里面仍有“待遇”二字,但其实主要内容不写“待遇”,也别去判断谁的待遇高低,付出和所得是否合理之类的东西,而祭出本门三手绝活儿之“断”,把“待遇”这个词断为两个字,来说说“待”和“遇”。
“待”,首先说的是一个人待(呆)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位阶。由于个人所处的地域和地位不同,收入待遇必然会有差异。毋庸置疑,很多关于待遇收入问题的争论之所以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其实都是在没有充分考虑这个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展开的。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周围的一些待遇超级好的例子和待遇特别差的例子,不过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待遇还不够好,所以在说到自己身上时难免格外的觉得“苦大仇深”,容易抱怨在受了很多的累的情况下却依旧收入不多;相反,大多数人都能说出一些没干多少活、没受什么累甚至不用担当风险就收入极高,福利特好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幸“待”在了一个好的地方(城市、单位等等),而自己不幸“待”在了一个不好的地方。
“遇”,可以解说成一个人在某个阶段的境遇和遭遇。如果说前面讲的“待”有空间的意味,这里谈的“遇”就有点儿时间的感觉了。事实上,人的福利待遇也确实是和时间有关的。回想30~40年前,哪个行业或单位福利待遇好?现在的X0后不一定能说准,但我可以告诉你,那时候在城市里的国营商店卖东西的售货员是最“打腰”的;在国营大企业(您先别想什么电信、移动和中石油之类,当时主要是制造业的大工厂们)的职工福利待遇非常好。不过,在40年河东30年河西的风水流转之后,城里国营商店的售货员还剩下几个能按时开工资的?众多国营大企业中,能正常存在的还有多少?在10多年前下岗的国企职工们现在活得怎样?可见,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生存境遇的巨大改变,收入和福利待遇自然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其实,“待”还是期待或等待的“待”,对“待遇”的热议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愿景和希望。不过,人们对待遇的“期待”显然更加强烈,总是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希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或者“两天就减肥成功变成骨感美女”,绝少有“等待”的耐心。对此我想说,诸位也不妨把“待遇”理解成等待机遇(这里的“遇”具有机遇的内涵),细心地做、耐心地等,只要您抓住了某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遇,就能使自己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提高。如果机遇还没到,您再急也是没有用的。
千万注意,“待遇”可不是林妹妹“黛玉”,千万不要为了收入多点儿少点儿的事情整天哀怨不已。“待遇”也不是“怠欲”,为了有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人们应该做的是勤奋劳作,不能有太多懈怠的欲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