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原来被我发表在“战场军事社区”,经重新整理编辑后,转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以便更多的网友阅读。
我记得20多年前读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本叫做《中国古代史常识》里面介绍过各种古代冷兵器的由来和使用,里面提到戈是车战使用的。我现在从力学角度作点儿分析一下为什么随着车战的消失戈也消亡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后来的常规装备主要是刀、矛这一类,少数有用狼牙棒类(包括戚继光的狼筅)的。
从发力的角度看,矛(枪)主要是向前冲击发力,长柄刀和狼牙棒则主要向侧方发力,都需要舞动起来,打击力是从兵器和攻击者的动量转化而来的,这样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杀伤效果。而戈是需要进行侧向啄击和向后钩击的,戈的后面具有长柄、前面有尖嘴和横刃的戈横在战车向敌的一侧,在交错时如果敌人的战车进入戈的作用范围,上面的人首先容易被柄所阻拦(第一次打击,和棍的作用差不多),车相错后,柄向后倾斜,敌人如未摆脱,则沿着柄移动,最终会被刃斩伤或者直接被勾住(还会轻微啄伤),这样就很可能会被拖下车。虽然也可以舞动起来,但啄击点太小,效果显然不如刀,在实际的步战和骑战中向后发力的机会很少,只有人马交错那一个瞬间可用,所以使用效果显然不如刀和矛,车战消失后,戈被淘汰是必然的。戈最初是为车战设计的,由于古代战车(春秋战国前后)前面是2匹、4匹甚至更多的马,不会出现战车直接正面冲击的情况,人-车系统的运动轨迹和矛的指向很难重合,所以使用长矛不好发力,因此车战不宜用矛,而更适合用戈。大概是为了调和车战和骑战这两种应用场合,出现了由矛和戈复合出来的戟,这在三种战法并存的战国时期还有市场。实际在步战和骑战中戟的使用效果也不会有多好,所以最后也仅被用于仪仗了,因为它华而不实——铸造一个戟头的金属大概够铸两个矛头了。还有,戟的重心不在其轴线上,这对实际使用也是不利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58900.html
上一篇:
谈为什么古代士兵的主战兵器不是大刀下一篇:
国庆大阅兵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