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朋友告诉我说,2014年11月13日安徽财经网有篇报道提到了我。点击网页链接,在《“超导先锋”闻海虎回母校安徽大学开讲堂》的标题下,赫然出现了如下一段导读:
“去年10月,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王牧在网络上实名举报同事闻海虎,认为他论文涉嫌造假;闻海虎也第一时间在博客回应,表示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因为两人都是今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人选,立即成为舆论的焦点……最后,调查结果还了闻海虎清白。昨日下午,身为安徽大学校友的闻海虎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献上一堂“超导研究和我的成长之路”讲座 ......" (http://www.ahcaijing.com/news/2014/1113/442268.shtml)
必须指出的是:这篇报道中“调查结果还了闻海虎清白”是谎言。关于闻海虎论文涉嫌造假一事,中科院数理学部组织过调查,调查结果已经在当年院士评选会上公布过。最近,调查组成员之一的朱邦芬院士在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分别做了题为“科学诚信--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生命”的公开报告。朱邦芬老师当年亲自来南京大学做调查,也是调查结果的主笔人,他在公开报告中明确表明闻海虎的行为是学术不端。
还有一事需要特别指出:我当初举报的时候还没有提及后来发现的闻海虎文章涉嫌“无中生有”级的造假。闻海虎文章为了寻求发现新的超导相K2Fe7Se8的实验证据,涉嫌伪造材料中元素铁和钾的化学计量比(即论文图4b中所标出的4个化学计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涉嫌伪造)。经查实,原始实验数据的平均值竟然落在该论文给出的最小值至最大值的范围以外,并且图4b中标出的四个值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见下图中红圈标出、箭头指示的4个数值)。这里涉嫌“无中生有”地伪造数据。
显然,闻海虎的这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论文的亮点是观察到新的超导相形成的畴。因此新相畴区和背景相的化学成分是这篇文章重要的基础证据(图4)。为了打造这样“坚实(solid)的证据”,文章做了这样的安排:在EDS分析中首先利用线扫描模式扫过跨几个畴岛的一条线,得到化学成分的信息;然后再分别在畴区和背景上分别找点,做点测量。这样的思路和逻辑,在其论文的正文第4页左栏第12-23行表述的非常明确:“如图4a,b所示,K和Fe的局域化学成分之间的紧密关联被测量。通过搞清这些局域成分,我们发现亮畴区的成分大约为K0.64Fe1.78Se2,背景区的成分大约为K0.81Fe1.60Se2,后者很接近标准K2Fe4Se5相。为了强调这些结论,我们在50个随意选取的特定点上做了局域成分分析,这些点在图4c中分别用红点(在背景上)和蓝点(在畴上)标示。相应的数据统计由图4d给出。有趣地,数据相当收敛并形成两团......”。难道在一张实验测量图上标出的一组有3位有效数字的数据可以与此图无关?难道又只是为了“示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别人没有看出破绽时所有的的结果都是精确漂亮的测量,一旦被抓住“狐狸尾巴”,马上将这些结果变成“示意图”来进行搪塞。
事情至此已经很清楚了,原本我不想多说。现在闻海虎在利用媒体表“清白”,不提及我的名字也就算了,既然公开提到我,我总是要有个回应,以正视听。
此外,针对网上“在实验数据中进行刻意挑选算不算学术不端”的争论我来提供一点看法。我们都认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它的评判标准是世界公认的。维基百科上对挑选有利的数据而忽略不利的数据的行为有明确的描述(http://en.wikipedia.org/wiki/Cherry_picking_(fallacy))。这种有目的地选择数据,改变数据结构的统计性质,并且不告知读者数据是经过选择的,是一种典型的学术不端。气象学家理查德×萨穆维尔教授在美国众议院能源和贸易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在众多证据中选择有利证据用以强调某一特定结果,忽略或去除不支持预想结果的证据,这通常被称之为‘采摘樱桃’,是典型的低劣的科学或伪科学的标志”。这样的判据和观念也应该出现在中国的科研实践中。
正如朱邦芬老师在报告指出的,学术不端的危害是:谋财害命,逆向淘汰,祸害学生,亡科学,亡天下。学风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生命线, 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学术不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事情。我们提倡宽容,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宽容”越过底线而成为“纵容和护短”。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研究设备绝对改善,各方压力持续增大,研究环境日趋浮躁的条件下,我们更要提倡回归科学研究的本源,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用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执行来维护学术环境的纯洁。
(朱邦芬老师在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大的报告情况(含录音)详见吴明卫老师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4354-859950.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4354-858748.html,以及http://wu.ustc.edu.cn/~mwu/zbf-iop-1.mp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