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20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W2013

博文

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 精选

已有 40397 次阅读 2013-10-23 03: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造假

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

——对闻海虎教授1022日博文的回应

 

看了闻海虎教授1022日题为“闻海虎关于《Nature Commun. 4 18972013)》的说明”的博文,我很欣赏他提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至于其他,不敢恭维。下面我给出回应如下。

 

第一,关于S350样品,闻教授博文陈述与已发表Nature Commun.一文相互矛盾

闻教授博文中称“由于SFC样品的超导岛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可以用电镜上的能谱分析功能(EDS/EDX)来分析成份,而对于其他淬火处理的样品,如S350等,因为超导区面积太小,小于电镜光斑尺寸,用能谱分析成份完全不行。”又称“EDS技术完全不适合直接分析其它淬火样品(如S350样品等),因为这些样品的超导斑块很小,我们文章里没有包含一个SFC样品之外的数据点”。

但是,闻教授等在Nature Commun. 一文第4页陈述SFC样品相分离之后说,“对S350样品的进一步分析给出了类似于SFC样品的两个不同区域里的化学成分”,原文如下(左栏29-30行):“Further analysis on the sample S350 gives the similar composition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SFC.”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EDS测量了S350的样品,发现其有相分离,且化学成分分成两个区域;二是S350样品和SFC样品的化学成分是类似的。

同时,Nature Commun. 一文第4页(右栏)27-29行说,S350SFC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分布(原文如下:“Similar behaviour of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s observed in the sample S350, which presents better global appeara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lthough now the domains become much smaller”)。这句话也说明利用EDS测量了S350的样品。

因此,闻教授的举证材料和其发表的Nature Commun.文章发生矛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Nature Commun. 一文第4页说“对S350样品的进一步分析给出了类似于SFC样品的两个不同区域里的化学成分”;但是,其博文附件材料第7页展示的S350样品的EDS数据却没有相分离。因此Nature Commun.文章中有关S350样品的陈述涉嫌造假。

 

第二,图4数据来自“三块同一锅SFC样品”,与Nature Commun.一文陈述不符,涉嫌学术造假

闻教授博文中声称,从“三块同一锅SFC样品”上得到了79个点,然后按照某种规则选取了50个点。

但是,Nature Commun. 一文的第4页上声称是在同一块样品上测了50个点,并且分别用红点和蓝点标出了(图4c)。原文如下:we did the local analysis on 50 randomly selected specific points, marked by the red spots (on background) and blue spots (on the domains) in Fig. 4c. The statistics on these data are given in Fig. 4d. Interestingly, the data are rather converged and fall into mainly two groups, on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about K0.68Fe1.78Se2 and another one around K0.8Fe1.63Se2.

在该文图4c的说明中,也明确表示“红点和蓝点标出了进行局部成分分析的位置”。原文是“The red spots and blue spots mark the positions where the local compositions are analysed.”

(上图及图示部分说明为2013年10月24日8:38新增)

此外,Nature Commun. 一文第7页的实验方法部分,对EDS数据的测量方法是这样说明的:每个样品上随机选取50个点,分别来自畴上和畴下,以得到高分辨的谱,每一点采样时间一分钟,工作电压20千伏,原文表述为:50 spo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on and off the domains of each sample to obtain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with a measurement time of 1 min for one point, with the voltage of 20 kV.”。

事实上,实际测量的是多块样品,闻等将那些数据选择性地放在一张图上,但在Nature Commun.一文中却声称是在一块样品的几十微米范围内测量的数据点。试问,“三块同一锅SFC样品”和一块样品难道是相同的概念吗?这难道不是涉嫌造假?

 

第三,荒唐的数据选择规则

关于闻教授选择数据的规则,根据其博文,他采用的是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则: “围绕每组数据的中心,向外扩展,各选择25个点”。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他们实际操作时是以“每组数据的中心”为圆心,以某一半径画圆,保证圆内的点达到25个,然后将圆外的点删除,将圆内的点保留。坦率地说,对复杂体系的的数据这样处理让我震惊。在没有数据误差信息的情况下,用这样的方式来选择数据,显然是在人为操控数据。

此外,闻教授博文中为删除数据辩解时说“无论是50个点还是79个点的中心都与文章结论的中心位置非常接近。众所周知,弥散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性质,修改数据的统计特征就是涉嫌学术造假。“中心位置非常接近”不能作为删除数据的根据。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概念和事实需要澄清

第一,实验数据就是实验数据,没有好坏之分,人们只能分析数据、解读数据,而不能对已有的数据进行调控。因此,我不理解闻教授所说的使用大量错误数据、“大量错误的不该使用的数据”是什么含义。我用的数据和闻教授手上的数据是同一套,并且这些数据都没有错误!

第二,闻教授博文中声称“由于SFC样品的超导岛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可以用电镜上的能谱分析功能(EDS/EDX)来分析成份,而对于其他淬火处理的样品,如S350等,因为超导区面积太小,小于电镜光斑尺寸,用能谱分析成份完全不行。”而事实上,样品S350畴区的宽度是几百纳米,电镜光斑的尺寸只有几纳米。我猜测闻教授在这里或许是想讲加速电子在样品中的扩散范围。这个范围是在亚微米到微米量级(它依赖加速电压和测量材料)。对亚微米尺寸的结构进行微区化学成分分析有可能会不准确,但不是“完全不行”。事实上,闻教授在他博文的附件第7页中也使用了S350EDS数据。而且,Nature Commun. 文中第4页两处分别指出S350SFC具有类似的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该文中S350样品的成分分析方法与SFC样品所用的完全一样。

第三,我课题组的M高工、学生CH只是帮忙测量数据,没有参与Nature Commun.一文中所说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因此他们三人不能对这篇文章中电镜和能谱分析负责。

 

最后,我不得不回应闻教授博文中“投诉者故意使用了大量的错误数据作为基础来讨论我们SFC样品数据的合法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指控。这里闻教授主要指的是S350样品的数据混在了SFC样品的数据中。的确,我在给科学院的投诉信中是将多个样品画在了同一张图上,这一点我在图的说明里也已特别指出。其实,这样做根本不是“故意加进去混淆是非”,依据如下:

Nature Commun. 一文的第429-30行(左栏)和27-29行(右栏)作者们分别指出S350SFC具有类似的相分离区域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原文是“Further analysis on the sample S350 gives the similar composition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SFC”和“Similar behaviour of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s observed in the sample S350, which presents better global appeara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lthough now the domains become much smaller”)。如果这些陈述是准确的话,那么将S350SFC数据放在一起并不影响数据整体分布!因此,闻教授所谓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混淆是非”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如果这些陈述不准确的话,那么该论文在这一点上又涉嫌造假了。

 

总结起来,闻海虎为通讯作者的论文《Nature Commun. 4, 1897 (2013)》一文涉嫌学术造假,主要依据如下:

1)从至少“三块同一锅SFC样品”中拼凑的数据,在论文中声称来自同一块样品;

2)论文声称S350样品与SFC样品具有类似的相分离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论文第4页)与实验数据(闻教授博文附件第7页)完全不符;

3)在没有测量过能谱的电镜照片上随手加上50个点,声称在这些点做过能谱测量;

4)论文声称每个样品均随机选择50个点进行化学成分测量。事实是没有一个样品测量过50个点;

5)从一批弥散的数据点中有目的地选出若干点,删除其他点,声称数据是收敛的;

6)编造他人邮箱用于论文投稿。

如果这样的事情不涉嫌学术造假,那么要假到什么程度才叫学术造假?

 

王牧

2013-10-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9442-735227.html

上一篇: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
下一篇:对“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做了一点补充
收藏 IP: 180.99.34.*| 热度|

84 曹聪 苏德辰 戴德昌 谢强 张彦斌 吴明卫 赵凤光 马红孺 喻海良 吕喆 罗德海 彭思龙 褚昭明 刘明 陈冬生 孙东科 张德元 王春艳 王振亭 张忆文 许浚远 苏力宏 曹贺贺 刘伟 唐顺明 尹鸿鸣 郑硌 孔梅 吉宗祥 王涛 刘宇 梁洪泽 董正亚 孙天任 江涵 刘勇华 唐常杰 陈一良 曾海波 张超 梁大成 沈斌 周真明 周士贵 简美鹏 汪晓军 钟炳 李阔 张鹏举 魏武 郭保华 张海霞 秦斌杰 蒋永华 张平 李冰 杨飞 王修慧 lbjman hangzhou xchen decipherer AQ_Bio_Z klmopq ttee1 xqhuang fascinated dulizhi95 chinasciens wliming zhengyi1 biofans thinpig mbnl smartglass songshu123 idealist ohlucifer dchlin FoxJiang laoyipiao osirisurf tanching cysseufly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