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教,创新,同行评议] 佛教里“所知障”是什么意思?知识太少?知识太多?
一、佛教里“所知障”,到底什么意思?
我听说过两种不同的解释:
(1)知识太少。
因为缺少知识,所以“无知”成为进步的“障碍”。
(2)知识太多。
“旧知识”太多,它们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同行评议
2.1 皮埃瓦尼
武夷山老师翻译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生物系生物科学哲学家和遗传学家Telmo Pievani(特尔莫·皮埃瓦尼)意大利文著作的英文版Serendipity:The Unexpected in Science(本文作者译为“偶然发现:科学中意想不到的东西”)里的两段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1107.html
不出名的科学家而不是科学巨人做到了看得更远,即开辟了新的科学方向,这一点绝非偶然。接着前面的隐喻,我们可以说,科学巨人的大脑被已有知识囚禁了,因此陷在既有习惯、研究问题和方法之框架中无法自拔。于是,保守者将更可能作出可预测的、稳健的发现,这些发现可能很重要,但它们停留在已知事物附近,因为保守者不太可能去倾听意料之外的事物。
不太著名的新科学家会看得更远,因为他们能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挣脱既有知识的锁链,甚至表现出对既有知识的些许反叛。于是,他们能够想象其他的世界。这说明,更可能做出偶然发现(就是说,这些发现是无规律的、意想不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的将是带着有准备的头脑的创新者。把前面的论证颠倒一下: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具有最重大影响力和规模的科学发现过去是、未来也是偶然的发现。
2.2 丁肇中
87岁丁肇中: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5-28/10015310.shtml
(2023年)5月16日的演讲中,丁肇中用一贯笃定的语气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极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点推翻后,科学才能向前走。”
正如丁肇中所言:
“一个科学家要打破古人的观念,才能向前走”。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和他的五个实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5/29 7:55:27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669.shtm
推荐阅读:
(1) 科学网,2008-12-16,英国推出无同行评审的新型研究资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490.html
Braben说,同行评审“会自动歧视那些挑战传统的意见,对大多数研究来说这没问题,但是对那些我们已知领域之外的新想法来说,同行评审可能对这些想法不利,而20世纪所有伟大的想法都是属于此类”。
(2) 科学网,2010-08-06,《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另外,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真正评价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影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3) 张章.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N].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2版 国际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22129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14123165643784.pdf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710.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这3份医学期刊曾拒绝了许多之后获得高引用率的手稿,包括14篇引用数量最多的手稿,而这14篇手稿中的12篇是被编辑退稿的。
(4)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343.6171.596
美国SCIENCE杂志2014年2月的《Peering Into Peer Review》一文,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2)高影响力的研究被拒绝了,而低影响力的研究却得到了资助。 There is high-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rejected, and low-impact research that has been funded.
(3)在试验获得资助之前收到的同行评审优先级分数与发表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关联。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eer-review priority scores received before the trial was funded and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5) 中国科学报官方账号,2022-09-19,Science发文: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48535463678717
https://weibo.com/1729014640/M6lTyBRG5
https://mp.weixin.qq.com/s/PaKuRAF8v4CjRwYmOLTf6Q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这篇报道引述了一项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只有9.9%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飙升至59%。
Reviewers award higher marks when a paper’s author is famous
“Matthew effect” is powerful, unusually large study finds
13 SEP 20225:20 PM ETBYJEFFREY BRAINARD
doi: 10.1126/science.ade872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参考资料:
[1] 武夷山,2024-11-22 08:04,为何不出名的科学家看得更远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1107.html
[2] 科学网,2008-05-07,杨振宁汕大演讲: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诺奖得主泡利、费曼、布洛赫当年均坚称宇称必定守恒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79811346206206.html
[3] 中国新闻网,2023-05-28,87岁丁肇中: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5-28/10015310.shtml
相关链接:
[1] 2024-10-24,[求证,同行评议] 宇称不守恒:泡利、费曼、布洛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6853.html
[2] 2023-01-16,[搞笑?搞哭?汇集] 怎样判断“原创”和“诺贝尔奖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2203.html
[3] 2020-05-27,[求证] 1970年代开始,人类科技进入了相对停滞期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521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