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讨论] 短期的绩效考核,就是消灭真正的绩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
早发表,晚评价。
考虑科技评价的复杂性,可以进行长期的多轮评价。这主要是那些后来被历史证明具有更重要价值的成果,可以由相关机构给出新的更高的评价。
王立新,2021-01-19,原创,浮躁,与绩效工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67923.html
王立新 回复 杨正瓴 : 绩效工资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不适用于创造性脑力劳动。
绩效工资导致急功近利,破坏了学风。
绩效工资导致劣币驱良币,浮夸者上位,实干者靠边。
绩效工资是造假的原动力。
绩效工资扼杀学术自由:权力通过绩效工资规范学术,使学术失去自由。
“四唯、五唯”的危害是通过绩效工资制度来实现的,只有取消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杜绝“四唯、五唯”的危害,否则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2021-1-29 18:132 楼(回复楼主)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 教育部,2020-02-20,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八、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十、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正确的导向引领学术文化建设,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3] 科技部,2020-02-23,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
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4] 科学网微信公号,2021-03-09,刘忠范:“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627746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比方说航空发动机做不好、芯片技术不过关,我们遭遇很多“卡脖子”问题,常常是源于基础研究不过关,研究积累不够。但这种基础研究与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不是一回事。
“卡脖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一是过去的基础研究做的不够,带来了今天的“卡脖子”技术。同理,今天不重视基础研究,也同样会造成将来被“卡脖子”。所以,“卡脖子”技术是过去时,也是现在进行时,更有可能是将来时,绝不能得过且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 “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地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群众运动式地突击出来的。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卡脖子”技术,避免产生未来的“卡脖子”技术。
[5]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
由于新颖的研究容易遭遇延迟认可、需要足够长的引文时间窗口来展现其主要影响,那些基于短期引文窗口的文献计量指标事实上将科技政策导向了阻碍科技创新的歧途。这些指标的广泛使用有可能使新颖的科学研究及其从事者埋没于各类排名中,阻碍科学发展的进程。基金资助机构、人员聘用机构、科学评估机构都应采取更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保证科学创新的长远发展。
[6] 科学出版社,2020-08-21,冯康的科学生涯 ——我的回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47243.html
我在此提到冯康的成果评奖问题,并不是要非难评奖的机构或评委,而是强调对创新成果进行正确评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个人也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议工作,也深深体会到评议者的难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也遭受许多人的议论。而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时间的淘洗,问题就看得清楚了;昔日曾获高奖的项目,今天看来,有些尚保留其价值,有些已有明日黄花之感。“岁寒,然后而知松柏之后凋也”,信然。
相关链接:
[1] 2020-12-21,冯康与冯端:对创新成果进行正确评价真的不容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3485.html
[2] 2021-04-24,三重无知,阻碍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恐怖的内在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5029.html
[3] 2021-05-09,从“猜想/假说”到“科学”:时间、精力、经费,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观“外部”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570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