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网上很多人对发生在美国加州死亡谷石块漂移给出了评论和解释,还有很多学者和爱好者对此进行了野外考察和研究。(http://news.sohu.com/20100925/n275244124.shtml)您的观点呢? 欢迎探讨!
美国航天局的科研人员的观察,这种石头的漂移和大陆漂移的各种各样的运移行为可以类比,只不过时间更短,有的一个月运行10几米,有的运行800多米,有的跑直线,有的跑曲线,有的划圈圈,有互相交叉,有的还殊途同归碰了头。
http://www.uux.cn/viewnews-21377.html
美国宇航局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近期对美国加州死亡谷石块漂移的奇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并取得了更有价值的新发现。新发现表明,该区域冬天时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保证冰层的形成。这一发现对现有的冰层导致石块移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死亡谷中的一片区域内,存在着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巨大石块会自行缓慢移动,从而在干涸的湖床上留一道长长的轨迹。这一奇怪的现象困扰了科学家长达数十年,但至今没有人能够亲眼目睹石块的实际移动过程,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合理解释。
这一奇特的沙漠区域被称为“跑道干湖”(Racetrack Playa),这是一片干涸的湖床,湖床的粘土已龟裂成无数的小裂块。这片湖床长约4.5公里,宽约2公里,而且出奇的平坦。在这片湖床上,移动的大石块留下了一条条轨迹。虽然没有人能够亲眼目睹石块的实际移动过程,但它们肯定在移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位置和轨迹也一直在变化。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布莱恩-杰克逊对这一区域的奇怪现象进行了四年多的深入研究。杰克逊介绍说,大多数移动石块的大小与一公升苏打水水瓶的大小相当,但质量更重。“9公斤重的石块在这片超级平坦的地面上并不会轻易滑动,但是它们实际上却好似经常移动。”
杰克逊介绍了关于死亡谷石块自行移动的种种怪异的理论和解释。他说,“我听说过外星人理论、磁场理论等等,但大都似是而非,没有真正的合理解释。这也绝不可能是一种人为的愚人游戏,因为如果有人在推动它们,必然会在地面上留下脚印。”
这个夏初,来自美国宇航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院的一群年轻人来到死亡谷中对这一奇怪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不仅仅搜集了大量的GPS测量数据和其他数据,而且还重新找回了三个月前埋藏于该区域地下的测量器械,如温湿计。这些温湿计大小与钟表相当,用于测量湿度和温度,它们是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冈特尔-克莱特兹查卡埋藏于该区域的。
其他报道还包括:
http://tech.sina.com.cn/d/2010-09-02/07404612662.shtml
http://sc.sina.com.cn/travel/message/2012-07-11/082510284.html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geography-pic/detail_2014_03/05/34430845_0.shtml#p=1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3-06/17/content_26543929.htm
本人给出的解释:
石头交叉漂移是其中最奇怪的现象,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热力不平衡造成的自然现象。气温低时地表结薄冰,当石头受到风力作用有微小移动时候,其运动前方冰面反射太阳光,运动后方由于冰块破碎受到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本区浅表部是松散的沙土,隔热良好,石头的漂移的后方由于压实使得沙土层导热良好,太阳暴晒直接加热下面的含水层并膨胀,而石头漂移前方由于被冰层覆盖温度低相对收缩,从而推动石头向前跑。气温、风速、水和冰都参与作用。在“大陆漂移的源动力-板块的自驱动模式”一文中已经给出类似答案了,都是受到热力不平衡作用的结果。参见: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6-96
参见:http://hi.baidu.com/liangguanghe1/item/a47c4972ab1c3a206e29f6d1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些石头处于浅水环境中,一旦降温形成薄冰,在瞬时大风的作用下,大风吹动大面积薄冰运动,这些大冰块推动石头运动。
全文免费下载:http://www.hanspub.org/DownLoad/Page_DownLoad.aspx?FileName=AG20130200000_56699589.pdf
为什么中国的沙漠上石头不会跑?作者推测,这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首先要求具有非常平坦的地面,然后在较薄并且松软的沙土下面还要有一层较为坚硬的吸水土层。最后还要有极高的温度条件和特殊的降雨和气候条件。这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