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悖论

已有 607 次阅读 2025-4-5 11: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悖论”是一个古老话题,至今仍在起作用。哲学家经过深入思考,发现悖论属于一个集合。

人类最大的困惑在于这个世界并非他们创造,充其量只是一个后期参与者与享受者。对于宇宙存在的动机和目的,人类只能靠仅有的一些观测和内心活动来进行猜测和逻辑分析,并逐渐演化出“理性分析”和“经验分析”两大主流方向。

这个世界到底可不可知?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追问宇宙的时空尽头,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但凡茶余饭后,对思考有些深入的人,哪怕是小朋友,都会询问天外是什么?很久以前在哪里?我们敷衍了事地回答:“天外有天”。小朋友也就似懂非懂地接受了。成年人在恍惚中突然惊醒,这个问题和自己没啥关系。

终究有一小撮刨根问底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不停地思考。到了康德总结出几条著名的二反定律,发现无论是设定宇宙的时空有起点,还是开放的无穷,都会引起矛盾。对哲学家来说,同时在两个悖论方向耕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哲学的起点很多时候需要放弃悖论的某一方,在另一方向自洽地推进。这就像从一个起点向两个反方向走的两条光线,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一个体系的两面,互相验证,互相依托,缺一不可。所以,哲学原理是有假设条件的,就如同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不存在没有“假设”条件哲学体系。

世界到底可不可知?

20世纪的“测不准原理”从底层逻辑上告知,世界在某种尺度上(比如微观粒子尺度)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同时准确获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想要精确测量其中一个参数,必须放弃另一个参数的精确性,这是物质世界的固有规律,与仪器的精度没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的仪器,包括人类的感知器官(比如眼睛、耳朵),本身也确实具有测量误差和测量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我们对世界就不可认知。比如,我们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因为其发射或者反射的可见光被眼睛捕捉。而光波是有一定波长的,小于这个波长的物体,光波无法分辨,人眼也当然无法分辨。

对于宏观物体,我们确实能够清晰地感知其存在,并能通过经验获得其各种属性与运动规律(比如天体运行)。在一定范围内,这些运动规律可以被数学或者物理定律描述,我们会更加肯定地说其存在客观规律,因为哲学数学逻辑关系与人的观察和情感没有关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规律则是部分统计的结果,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在经济学领域这个现象最为明显。在任何一个时期内,一个经济学家能够提出与时代较为符合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凯恩斯主义。当国家经济发生震荡时,国家出面进行调控,进行政府投资效果显著。但是,如果把这条当作经济学真理,一直用下去,在经济正常运转时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美国的政府债台高筑,可能和美国过渡依赖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借债运转思路有关。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事物矛盾体的转化关系。我们的古人提出阴阳转化,其思想领先国外几千年。阴阳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任何一方走向极致都出催生其反方的增长,形成一个闭环。这就和吃药一样原理。刚开始对症下药,药其疗效。但是,无限制地吃下去,对身体就会造成伤害。凯恩斯主义犯的错误本质上就如此。

再回头看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也是如此。这个世界并非是一台紧密的机器,靠着准确的科学规律来运转。反过来,这个世界也不是只能靠经验度日,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科学预测。二者互为整体,相互依存。

我们在21世纪回望人类的思想史,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人类在这个思维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和努力。我称之为思想遍历模式,其实就是人类思想遇到阻碍而采取的迂回曲折的战略模式,或者是唯一的模式。

我们现今读圣经,很多人把它当做一本教条来读。如果去了解早期这些神学家(比如奥古斯丁、阿奎那 等)论证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有生命这些命题时,他们的那种严肃的思维论证模式还是让人相当钦佩。在世界起源这点上,最先进的理论(比如宇宙大爆炸)也并没有比宗教理论更让大众理解。一些大科学家在回答上帝是否存在时,很多都会回答:“只要不考虑人类熟知的生命形式,应该存在着某种控制宇宙的大规律,叫做上帝,或者宇宙规律都没有关系。”

回到上面的问题“世界到底可知还是不可知?”

认为可知的是乐观主义者,认为不可知的是悲观主义者,认为部分可知的是实用主义者。

在可知与不可知的两个极端悖论框架下,人类其实在用“部分可知”来运转社会。科学的本质其实也是部分可知论,科学发展又因实用主义在不同维度上造成新的悖论—科学对人有益还是有害?

按照对待悖论的理解,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个折中的态度—科学对人类部分有害。对待科学的发展,人类恰恰要控制其“部分有害”上做足文章,提前预判。就好比正在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对其最终走向充满担忧与未知。

人工智能最终会打破只有人类思考哲学问题这一垄断。或者说,人类哲学会在AI的冲击下走出新的维度。

这个世界可知还是不可知?这个论题将来不再为人类所独占。悖论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内容和高度。这预示着,人类要新一轮思维快速进化了。在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基础上,会有新的“学”出现。21世纪会很有趣。

微信图片_20250405112056.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80736.html

上一篇:20世纪初与21世纪初的思想对比
下一篇:2025四月之心情笔记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4 许培扬 王涛 冯兆东 李志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223.72.71.*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5 14:53
当代认知科学揭示,人类大脑本质上是个预测误差最小化器官,这决定了我们必然在确定性与开放性之间永恒振荡。宇宙存在的"动机"或许根本不存在主体性投射所需的对应物,这使得所有终极追问都成为检验认知结构的特殊镜室。在这个意义上,悖论不是需要消除的认知障碍,而是维持思维活力的必要张力源,正如量子真空涨落维系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基础。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