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小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已有 634 次阅读 2025-3-18 10:5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很久以前就发现自己有一个乐趣。

无论是旅途中的“误入歧途”,还是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我都喜欢看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人和事情。在任何一个时刻,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同时发生着故事。或者是鲜花绽开,或者是动物捕食,或者是人类文明的颤动。

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美与丑、爱恨与生死、都有不知名的人或者动物的悲欢。在故事层面,这些都平等地均匀分布。这些偶然的相遇,这些在恰好的时间引入眼帘的景色,增加了我们对世界的信息捕捉量,提高了对世界的理解。即便是“误入藕花深处”,也不会觉得懊恼,而是有着一种世界的额外赠与的欣喜。

这看似普通的情感,其实包含着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信息。人类掌握并发展了信息交流技术,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人类文明第一重要元素—讲故事。故事的本质是规则制定,是在塑造一种文化倾向。当某一种故事占据主流思维时,就变成了这个群体约定成俗的文明思维基础,比如宗教、神话、道德等等。文明的形成需要能量供给—外力维持(城市、军队、农业、商业体系等等)和内驱吸引。相比于外力维持,内驱吸引力可以极大地节俭维持文明发展的能量,从而达到能量最小的状态。

正是因为原始人之间发展的八卦联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基因深处,刻下了爱听故事的本质。当孩子还小时,这种本能就会体现得更加深刻。新晋父母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每晚,很多孩子都喜欢父母给讲睡前故事,内容精彩当然好,最重要的事要活灵活现。我曾经连续几年给小朋友讲连载,最后已经把变形金刚和孙悟空放在同一战场,这可比《复仇者联盟》早了许多。能够讲好故事,在商业战场上也会事半功倍。

总之,爱听故事,传播故事,是人类镌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信息会自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传播,这和物质扩散规律几乎一致,因为信息本身具有能量,必然符合自然规律。在微观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在宏观上体现在人类向外的探索。

早期人类缺乏记录载体,信息依赖言来传播。长篇故事基本上依赖具有韵律的诗歌题材。韵律的本质是加强构建信息链,让人容易记忆。当人类的记录载体丰富后,自由题材的故事体就逐渐成型。使得更多人能加入创作写故事的行列,我们称之为作家。

作家的使命就是要创作好故事,记录文明发展中的各种中间状态,为后人探究者这一时代提供丰富的视角。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在某一文明背景下的个体生命体验、以及回答人生意义的终极哲学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信息处理器,内部设置并不相同。面对同样的事情,可从不同角度去盲人摸象。于是,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人生体验,酸甜苦辣融于一体,形成芸芸众生相。从时空关系上可以展开一个人或几代人之间的演化故事,多代人之间形成所谓的因果关系,比如《雷雨》、《百年孤独》等等。即便在同一时间节点,也可汇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和利益的碰撞。以此点为中心连带不同人的故事,形成一个汇聚体系,就像拔萝卜一样,拔起根,带起了泥。在同一空间,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也不尽相同,一样可以形成交织成网的思维体系,变换着人生百态。

其中最受作家们喜爱的场景是时代变换的时刻。任何实物都在发生变化,时间尺度不同而已。每个人的思维变化周期也不一样。于是,有些人可以跟上时代,随着世道的潮流漂泊。有的人起思维较为稳定,在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都无显著更改。这就像长跑一样,随着时间推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对于个人来说,就会面对几种冲突。个人与时代潮流的冲突、个人内心世界的分化、信我与就我之间的不融洽、个人与身边亲人与朋友之间新的思维冲突等等。

其实,文明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历史革新之中。文明具有两个特征:传承与变化。这两点其实就是生命的本质体现。所以,有些人把文明当作另外一种生命体,也具有基因特征。在历史潮流中,新的思维方式会诞生,给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始终都要记住一个原则,任何新的思维增长点未必会与旧的思维模式和谐共存,相互理解。大部分时候会挤占、甚至颠覆旧的思维模式,造成我们一直相信的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甚至是亲情观的扭曲和曲解。这种茫然感是很多小说中的核心的立意基础,也是很多读者喜欢去研读的内容,因为在情感上有共鸣。与时代发展三观不合是一种让人痛苦的体验。但是,痛苦会让人思维提升,就像悲剧能够催化哲学一样。

时代剧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新的历史面前,何去何从?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有些人坚守,宁愿被新潮流碾为齑粉。有些人屈从变革,于是又分化为两种宿命,一种是成功,一种是成为夹生饭,丢掉了传统,又不被新潮流接受,陷入“风箱里的老鼠”的窘境。

人做事很难,做对的事情更难。人除了思想,还有地位。不在地位上的人,即便事情做对了,其结果也是错,比如于谦就是这种情况。几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明朝的覆灭,但是搭上的却是性命,因为其地位和位置不对。在正确的位置上做正确的事情,是一种天大的修行。大部分人以为自己在正确的位置上做了正确的选择,其实未必。这林林总总的复杂性,对于日常老百姓来说,并不致命,但会时时干扰我们的生活。但是在小说作家那里会被放大,会被集中。这是小说的特色,是一杯浓缩的咖啡,比我们日常爱喝的“瑞幸咖啡”要苦涩很多。

这种苦涩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这也是我喜欢生活和品味小说的一个基础。所谓的小人物也有悲欢离合。正是因为底层大众更贴近生活,其感受就会更为深刻。这些底层人物不只是被生活摆布,他们一样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朴素的人生高大愿景,《活著》的共鸣处就在于此。

所以,在大部分小说里面,其人物大部分会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为中心。哪怕是路上的行乞者也都有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成长历程以及爱情故事。我比较喜欢这一句点评:“那些路上迎面走路的路人和素人,都是别人梦牵魂绕都想见的人。”作家的功底在于能够揭开这些所谓的“平常人”的面纱,看到他们的喜悦、痛苦、不安和梦想。而这些情感则具有普遍意义。因而小说就能够起到以小见到,让有缘人共鸣。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有限,阅历有限,不可能去遍历整个人生经验。大部分人还处在自己人生的探索期。阅读小说,去搜集不同人的观点和经历,是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一种有效和高效的途径。读小说不是读知识,而是读其代表的阅历。

在所有小说中,我发现写科学家生活的少之又少。少有的一些也存在着硬伤。屏幕中出现的科学家故事,也好像贴上了标签。其实科学家是一类人,也不是一类人。所谓一类人就是这些人拥有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科学和技术的贡献。但是以此为科学家贴上标签,就使得作家无从下笔。其实,科学家也不是一类人,他们和普通大众一样会有七情六欲。就像当初居里夫人的情书被公布,遭到大众的谴责一样—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你怎么能有自己的欲望表达呢?

我本来想写一本关于普通科学家的小说,思前想后,还是不能下笔。传统小说中的这些写作手法,表达的七情六欲,确实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科学家这一主题,因为不具有普遍性,也就不能服众。电影《奥本海默》做了一次新尝试,让大众得知了一个大科学家背后的人生故事,他体验的人生苦涩。在科学和人生细节方面,电影做了一次平衡。在科学家的高大和人生卑微之中做了取舍。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去类推,归根结底,其受众还是太少,对普通大众来说,还是太遥远。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文明开在每个角落。文明不等同于文质彬彬,反而会夹杂着很多不和谐,甚至让我们大跌眼镜。但是,这就是生活,记录于小说里,宁缩成这个时代的精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78089.html

上一篇:2025三月之心情笔记
下一篇:20世纪初与21世纪初的思想对比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18 14:37
这些底层逻辑如同基因双螺旋,在叙事进程中相互缠绕作用。优秀小说家如同分子料理主厨,将这些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突破思维惯性的叙事体验。当代AI写作模型正是试图通过解码这些底层逻辑,建立故事生成的算法框架,但人类特有的情感厚度与哲学思考仍是目前难以逾越的屏障。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