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来信问:
“我是一名研究生,暑假过后就进入研二了。在进入研究生之前我有想过出去继续念书,就念结构工程,也做了一些英语考试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我对我所学的专业还是很喜欢,觉得要做的很多事情是有意义的,另外我也蛮喜欢英文。但是研究生一学年过去了,我除了课程学习外没有任何进展。这让我想读博士的打算搁置了,但摆在面前更现实的问题是我如何开题,如何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导师在开题方面给的建议不多,由于他主要工作精力在行政办公上,所以他课题跟工程都接近于零,我们的教研室也是单独的小房间,跟其他老师在课题的沟通也很少很少。所以他对我们的要求是自己想出开题方向。我不知道我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我读了一些论文,听了一些讲座,也看了网上一些教授的视频。这样下来的感受,竟然是越来越迷茫,更加没有方向感了。举个例子,一些文献介绍工作性能更好的结构体系,比如摇摆墙,或者自复位的框架,我开始阅读觉得很有趣,这样的结构体系它的功能分属很明确,主要承力部分,耗能构件或者牺牲构件,大震后又可易于修复,工作性能很好。但是读了一些同主题的文章之后,我的感受是我想不到如果我做这个方向,要解决的一个小问题;1是别人的研究开展工作很严谨,从节点到结构整体分别是,建模-纤维模型或有限元模型,试验,验证模型,尝试进行结构体系的设计。2是具体研究过程中的任意一部取出来,对我来说都是零基础接触,我读完文章之后感受不深。其实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看文章的引言部分津津有味的,到主体部分,就很难耐下性子读完读出味道来。”
“我现在对我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些困惑了,因为这样的结果是进展不大,让自己心情也不好。但我是希望继续进行下去的,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开题题目是跟前面的师兄师姐们类似某一个工程项目的有限元分析,我觉得这样是比较没趣味的。袁老师在学习进程推进上能给我一些建议的吗?”
--------------
我的回复:
开题是不容易,起初读文献总有让人抓狂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要是英文更是如此,连名词都不懂,中文看得也是似懂非懂。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再过一段时候就会好些。
让硕士生自己找题目比较难,原因就是你所感觉的那样,什么都是零基础。真正要找到问题,还得靠自己动手做了才能发现问题。比如像你说的,读任何一篇不是太差的论文,表面看都是没有什么漏洞的。只有你真正自己动手实现文章的内容,你才有可能发现这里可能有问题,那个假设可能不符合事实,等等。因此,在你现在导师不引入门的前提下,你必须找上一两篇你能真正“做出来”(而不光光是读得懂)的文章入手,把原作者忽略的许多中间计算过程给还原了。这样,你对你的研究就会大有信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读书时为什么老师经常让我们做证明题)。但是,仍然,找到这一篇文章还是很难,有些文章过于综合,有些文章纯粹是试验性质,你无法在短时间内(如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太长则不宜,除非有经验的人能告诉你那个东西值得做)做得出来。
另外一个办法可能更适合你的情况(看样子你是做结构抗震体系),
那就是用追溯法,找到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的最原始文献,一篇一篇地读,这样也会读出感觉来。我当年在国内导师也不导(但不是不牛),我就采用的这个办法,将图书馆过刊库关于抗震的期刊从头至尾翻了个遍。几个月出来后发现别人说的我多少都懂一点了。有时候还是笨功夫,像曾国藩说的那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597236.html
上一篇:
再谈N年一遇下一篇:
删博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