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管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69786

博文

UCLA的院系管理体制 精选

已有 6637 次阅读 2015-9-3 21:57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 高校, 管理体制, 院系

UCLA的院系管理体制

贺飞  北京大学

2014年1月,我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为期20天的研修。我拟定的研修重点是专题调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学术计划评估、学术战略规划以及学术管理机制及运行方式等。计划通过实地访谈、一手资料的收集和现场参观等手段,深入了解这两所世界知名公立高校如何在学术规划和学术管理中准确把握机构总体的全球定位,识别和解决问题,不断追求卓越。

为了解美国高校院系一级的管理架构,我有针对性地安排拜访并访谈了UCLA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简称工学院)主管国际合作和在线教育的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Jean-Ming Yang,工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Frank Chang教授,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Jens Palsberg教授,北大校友、该校计算机系教授、北大UCLA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丛京生教授,工学院计算机系行政办公室主任Cassandra Frank,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行政办公室主任Jackie Trang等人。他们分别向我介绍了UCLA院和系一级的管理机制。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了解到UCLA的学术管理机制是校-院-系三级管理,日常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管理重心大都在系这个层次上,其中系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基础。

UCLA工学院成立于1945年,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互联网的第一个节点发源如此,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渗透膜的诞生地。工学院学科齐全,有29个学术和专业学位项目,包括一个系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学位项目(表1)下设7个系。在2013-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中,其研究生教育在公立大学排名第9,全美第16,工程项目在线硕士排名第2,本科生教育在公立大学排名第10,全美第19。

该院重点发展领域为绿色和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健康、先进推进系统、海水淡化、纳米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和网络安全等。先后参与创立了8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包括新近成立的投入1150万美元的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分子工程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以及投入1000万的域特定计算研究中心。

1  UCLA工学院专业分布及学位项目

航空航天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生物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

博士

化学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土木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计算机科学

学士

硕士

博士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电子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制造工程

 

硕士

博士

材料科学

学士

硕士

博士

机械工程

学士

硕士

博士

原子核工程

 

 

博士

工程硕士学位

 

硕士*

 

* 在线硕士项目

学院现有26个讲席教授,4个萨穆埃利研究员,7个校长讲席教授;长聘预聘制教师157人(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联聘教师/讲师75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28人,美国科学院院士4人,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得主7人,国家奖章得主2人。2013年学院引进教师8人。

2013年秋,学院有在校生5014人,其中本科生3160人,硕士生914人,博士生940人。本科生中国际学生占21.2%,研究生中的国际学生占51.4%。2013年授予1390人学位,其中学士683人,硕士545人,博士160人。在世校友31000多人。

   2012-2013学院总收入为1.52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7537万,州投入4171万,捐赠收入2598万(其中按照用途基建1192万,项目和科研670万,教师36万,学生220万,未指定用途480万;按照来源是校友1183万,企业1172万,独立基金195万,非校友46.5万),销售和服务收入851万,其他34.5万美元。2012-2013年研究支出为1亿美元,其中来自联邦的6508万,产业和非盈利机构2494万,州和地方政府1042万。

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学院领导由1个院长和四名副院长(分管学术和学生事务、科研与后勤资源、国际合作与在线教育、财务等)组成;7名系主任(生物工程系、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等)。学院设有院长咨询委员会,由学院领导、校友、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人士组成,为院长提供教学科研、宣传、产业合作、资源发展以及法律事务等方面的建议。院长咨询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评估学院的进展并提供一个反馈论坛。工学院还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开设风险投资等各种讲座。目前有一个工程管理硕士项目,招收国际学生。

学院目前有外部经费资助的多学科研究中心9个: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域特定计算研究中心关注高性能和高能效计算、健康领域定制计算及其他重要应用;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嵌入式网络传感研究中心,关注无线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由半导体研究公司(SRC)和美国国防部DARPA资助的功能加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主要研究多功能氧化物、金属和半导体的新非传统原子尺度的工程材料结构;由美国能源部资助的分子工程能源材料中心,开发太阳能发电纳米材料、储电能纳米材料、温室气体捕获和分离纳米材料等;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命名数据网络中心主要研究新的互联网架构和新通讯模式;智能电网能源研究中心关注无线通讯、传感和控制的未来智能电网;纳米多铁性体转化应用中心是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工程研究中心;纳米电子西部中心研究先进器件和集成电路,由纳米电子研究计划(因特尔、IBM、德州仪器、AMD、Freescale以及MICRON联合)资助,此外还有来自因特尔和加州大学的1200万美元;无线健康研究所是由来自UCLA 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戏剧电影电视学院的学者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

内部经费资助的多学科研究中心6个:信息和计算安全中心;能源科学与技术先进研究中心(跨系研究中心);工程、媒体和表演研究中心,与戏剧电影电视学院合作成立;系统、动态和控制中心(跨系实验室);艺术和考古材料研究中心,与科特森考古研究所合作成立;水技术研究中心。

   先前获得资助的中心有3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细胞控制中心;半导体研究公司(SRC)资助的功能工程纳米器件中心;以及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国防纳米创新中心

UCLA工学院的计算机系成立于1969年秋,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与北大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人工智能(5名教师)、系统结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7名)、计算系统生物学(6名)、图形和可视化(5名)、信息和数据管理(7名)、网络系统(10名)、软件系统(10名)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5名)等8个研究方向。2013年在安全可靠的多核编程、数据库和数据流的复杂模式搜寻等方向取得重要研究进展。2013年新引进教师 4人,包括教授1人,联聘教授1人以及助理教授2人。2012-13年该系教师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图灵奖1人并当选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当选IEEE会士1人,互联网发现殿堂奖1人,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1人。学生申请录取比为13%,75%的学生参与校外实验室、政府部门和企业实习。2013年秋,UCLA的计算机系的人员概况如下表(表2)。

2  UCLA计算机系办学规模(2013年秋)

教师和职员:

硕士生:

梯子教师

28

  新生申请

921

校内双聘教师

8

新生录取

184

荣休教师

16

  新生入学

91

校外联聘教师

12

  授予学位(2012-13)

72

职员

14

  在校生

166

 

本科生:

 

博士生:

 

  新生申请

5079

  新生申请

362

新生录取

576

新生录取

56

  新生入学

170

  新生入学

22

  授予学位(2012-13)

142

  授予学位(2012-13)

30

  在校生

718

  在校生

178

该系下设四个研究中心:域特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是丛京生教授,有8名成员,其中本系教师3人,校内其他单位教师2人,外校教师3人;无线健康科学研究所,其所长来自医学院;信息和计算安全研究中心以及自动智能网络和系统研究中心。该系设立乔恩波斯特尔杰出讲座系列,每年邀请全球学术机构和产业界的许多知名科学家来系讲学。2012-2013年来自联邦和州的科研项目42项(其中科学基金会23项,国立医学研究院4项、军方6项),产业界5项以及产业界其他资助34项。

该系本科生授予计算机科学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位。这两个学位项目均通过了ABET认证。本科生科研活动活跃,给予本科生“像研究生”的体验。设有本科生咨询委员会,其成员来自校内外学术机构和产业界的许多单位(包括该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和校友代表),每年召开年会对该系的办学目标和本科生专业进行评估。

该系为研究生提供友好、合作和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助教和助研岗位,这些岗位提供固定收入、健康保险和学费减免。该系还成立由研究生会,每年组织大量活动。2012-13年有35名研究生获得校内外和产业界的奖励。

此外,该系校友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每年召开四次会议,主要活动包括对该系的科研进行年度评估、研究生就业咨询和指导以及球赛等。通过系产业开发项目(指定教师参与联系)与谷歌、思科、赛门铁克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包括提供实习机会和技术论坛、联合发表论文和人员招聘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18229.html

上一篇:世界格局下的中国科研发展态势
下一篇:也谈美国高校教师评估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6 刘广明 陈智文 赵星 李峰 姚伟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