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遐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kyk16 笑对生活。

博文

传播与交流:成长中的学者感言

已有 2947 次阅读 2012-11-10 20:46 |个人分类:交流传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交流, 文化, 思想, 建设, 传播

 
登陆科博,宛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这里真是“美”不胜收,每每让我流连忘返。自开通科博以来,每天都到科博报个到,浏览一番。今天周六,时间充裕,就更是多多“观赏与采撷”了。读到自己感兴趣,能够引发我思考的思想、观点,就真诚评论或加以收藏,真是收获良多!看着自己作为科博新手的状态栏,每天都有增加,也身为自己的活跃度“加油”。在这个“科学网大家庭”中,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各位博友、老师对我的评论的回复——这就是思想的交流!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能得到戴世强老师对我的亲笔鼓励“你有这样的志向,极好!“杰青”、“优青”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定能实现!”得到黄安年老师的的鼓励和美好祝愿,“祝愿道路越走越宽广! ”还有大家最为推崇和敬重的李晓榕老师恳成为我的第一位科博好友!——这些都是对后生成长的提携!科博让我享受了一份特别的喜悦和感动! 
 
本来从性格上来讲,我多少是有些 shy 的,所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草根型教师”,就是那种深受学生喜欢和同事欣赏,但不大可能被评为名师或任什么职位的那种平淡愉快型教师。所以,可想而知,能在科博上注册并努力和“大家”交流,得需要我打破多大的心理安全防线!说起这份勇气和实际行动,其实还是来源于我对“传播与交流”作用的认知提高。 
 
说自己对“传播与交流”的作用在认知方面有所提高,就意味着我曾经没认识到“交流与传播”意义重大。记得在刚为人师的时候,只是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份尽职尽责的工作方式,影响最大的群体就是我的学生和我的家人。后来,科研任务被学校提到重要位置,于是就学着读文献,结结巴巴地写点文章,参与一些编著,但从心而论,也没真正认识到“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的神圣作用,大多如目前科研困顿者那样,不得不做,还没有形成科研信念。再后来,作为外语人,出国深造读了教育学的博士,对科研多了无尚的敬畏,对学术期刊及著作的传播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也增加了几分畏惧——读书、思考、写作,是我可以独自靠刻苦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可是,发稿、申请项目、出专著等都须他人认可才可以,且融入中国的学术环境,搞懂所谓的潜规则的关系——让我望而却步。好在,有一点是一发而不可收的,就是喜欢读书和喜欢思考。而且,自认为:自己既爱国又有社会良知,既注重个人的成长和生活幸福指数,又关注社会人生,积极投入到人类文明的建设当中。于是,就有了于零九年到一零年的到海外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工作经历——到中东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的圣约瑟夫大学。
 
 
就是在那里,我深刻认识到了“传播与交流”的重大意义!!在那里,我们每每一个文化项目,如书法、剪纸艺术的教学与展示、中国的春节文化、电影文化、厨艺教学与文化交流等等,这些活动无不是圣约瑟夫大学的大事,中国驻黎大使馆的大事,当地新闻媒体的大事,我国驻黎新华记者的大事!!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字、文化、中国人是如何渐渐被黎巴嫩人喜欢的。随着他们对中国信息的增多,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越多,他们也越对中国人友好,甚至向往。在黎巴嫩任职期间,任何与文字教学和文化交流有关的事情是绝对不会以“事小”“人少”而不为的。我们和当地的小学搞文化活动,带领我校专家给一个大厅里上百小学生展示剪纸艺术,并教孩子们当场完成一个简单的作品,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的那份好奇与兴奋,他们老是展示的友好与接纳,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力量!即便是周末“汉语角”可能没有几个学生来参加,我们也要积极热情地和来者练习用汉语交流——交流中,自然就有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我校的孔子学院被中国驻黎大使(刘志明大使)称为:大使馆的名片。 
 
我在黎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彻底觉悟到了:不仅跨文化需要真诚的交流,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需要真诚的交流!与家人、与学生的交流都可以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进行,可是,与学术同行,与不近在咫尺的人的交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期刊、著述、网络,分享知识,探讨观点,传送见闻。于是,我对“书”,对“网络”“空间”“博客”“微博”“吧”,对“期刊”“文献”“科研”“发现”“观点”等都有了崭新的认识和见解。 
 
于是,我从原来喜欢“观望”和“默默无语”积极走向了“参与”和“适当发声”。我专门为学生学习交流建立起来“吧”,在线即时回复和探讨;引导学生利用“空间”上传作文和论文,帮助学生进行自主互动学习。还申请了新浪微博,关注了周国平和熊培云等自己喜欢和欣赏的文化人,并在有“微”观点时,适度参与,进行传播。现在,正在科博和大家一起分享思想的快乐,真诚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共同传播有益的思想,共同投入文化与文明的建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0681-631198.html

上一篇:建博客 共发展
下一篇:我的教育哲学:我为什么选择做教师?(英语版)
收藏 IP: 116.2.214.*| 热度|

8 翟自洋 李伟钢 黄安年 武夷山 李银生 赵新铭 韩枫 陈湘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