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创新创业大赛也是讲故事 精选

已有 7756 次阅读 2016-11-28 09: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创业, 商业模式, 废水处理, 三甲胺

为促进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各地都组织了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科委在省科学中心,也组织了全省的竞赛。

去年与一家环保公司讨论人造革废水的处理方案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很难降解废水中存在的比较高浓度的三甲胺。如何处理这种废水,我们探讨了不同的方法,决定用硫酸中和废水中显碱性的三甲胺,让其生成三甲胺硫酸盐。再通过纳滤膜分离法,从而分离出废水中的三甲胺硫酸盐。通过小试和中试,确认了技术的可行性,刚好有一家人造革工厂需要处理这种废水,工程化装置也就建设并投入了生产,总体处理效果良好,脱除了三甲胺的废水,部分还可以回用到生产工序,降低了水的消耗,而分离出的三甲胺硫酸盐,也探索性地寻找它的出路,它可以作为皮革工业的脱毛剂。该环保公司就以这项技术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在地级市的初赛中,拿到了最后一张进入省级大赛的入门券。

本来参加省级比赛由公司总经理来参加项目介绍与答辩。可就在复赛时间,总经理出国了。他们就请我出马来参加这次复赛。当年在公司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也投了一点钱到公司,虽然比例不大,但大家对我还是比较信任的。收到这个要参加复试通知时,我还在外地出差,提前回到广州,当天晚上就与公司技术主管讨论明天比赛的战略与战术。了解到这次创新创业大赛,是环境与能源方向的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分上午与下午二场进行,上午是小组初赛,淘汰一半以上的队后,下午进入复赛。上午的初赛,个人陈述只有短短的5分钟,而下午的复试,个人陈述时间更短,只有3分钟。这短短的几分钟发言对评委的打分至关重要。进一步了解评委的组成,评委都是创投或风险投资公司的经理或主要负责人,我不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人,但也说明他们都不是环保这一行的专业技术人员。

从创造的经济总量上来看,能源型企业比环保型企业要大得多,且我代表的环保公司,相对也是一家小公司,人固有自知之明,总体上分析,唯一的一等奖,不可能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力争三个二等奖中的一个,若能拿到一个三等奖也不错。因为这个奖项的背后,除了奖状,还有企业的形象宣传作用与不菲的经济利益。

想到下面的评委都是创投公司或理财基金公司的负责人,不少人几乎没有环境工程的背景。另外允许项目介绍的时间又很短,有时,要想在35分钟内,将技术全面准确地介绍给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对技术不熟,只对投资与市场熟悉的创投公司或理财基金公司的负责人。在介绍策略上,我决定将技术介绍一带而过,重点考虑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以便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打动这些评委。

比赛正式开始,有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上台,几乎全部时间都在讲他们开发的新产品有多好,有些还没有来得及介绍完,演讲规定时间就到了,这样的介绍,当然难拿高分。轮到我上场介绍,我就说创新,创业的成功,都必须由二个部分所组成,一是技术,二是市场。很多时候市场比技术还要重要,创新的商业模式,有时比开发一个新产品更容易占领市场。我们开发的技术,由小试,中试到大规模工程化应用,都表明它技术可靠,要想进一步地发展,关键是如何开发市场,及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我们的三甲胺废水处理方法,与传统的方法不同,传统的方法是将废水中的三甲胺,完全被氧化并无机化,所需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有时由于废水的毒性,使处理效果不稳定。我们的方法回收利用了废水中的资源三甲胺。由于能从废水中回收利用资源,我们就可以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一般做废水处理工程,往往要求建设单位先支付一定的预付款,然后,再按工程进度,再支付相应的进度款。但由于从废水中有资源回收,我们就可以通过回收的资源作为废水处理建设的回报。我举例说明,新型节能灯推广得非常快,关键也是采用了新的营销模式。施工单位更换节能灯,并不需要相应单位给他们预交一分钱,他们的利益来自更换灯泡后节约的部分电费。我按这个思路对我们的项目进行介绍,在上午的初试中,竞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复试。在复试中,拿到了省大赛的二等奖。

这创新创业大赛,看来会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宣讲要看对象,看到台上有些公司的介绍人,只顾洋洋自得地介绍自己的技术如何好,技术还没有介绍完,时间就到了,希望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创投公司经理的评委们给出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若考虑了听众的需求,给他们讲故事,且故事讲得圆了,就有可能获奖。我们虽然考虑了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但我知道回收的三甲胺硫酸盐,其价值远远不可能抵扣前期工程投入。想到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够坦诚,我都感觉脸有点点发烧。

联想到国基的申请,可能也是这样,写得虚一点,吹得大一点,争取将故事再讲得圆一点,应能增加中标的机会。反正这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审,与国基的评审都是事前评审,只要拿到了,事后能不能达到目标,也都能交差,作为探索性的项目,本身就应允许失败的风险。

看到最近的统计,有人在三十年内,竟然拿到三十项的国家纵向项目,项目经费都超过一个亿。好象这些拿基金的大户,名字也不够响亮,似乎也并没有取得与获基金相对应的重大基础科研成果。

除重大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基础研究,还是适当地分散给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更好一些。因为很多原创型的基础研究成果,特别是诺奖级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刻意培养出来,很多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参与基础研究的人多了,有突破的可能就大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017190.html

上一篇:我对高校工资知足了
下一篇:国基获得资助是真的吗?
收藏 IP: 222.201.137.*| 热度|

17 李颖业 曾体贤 李竞 陈楷翰 郑永军 梁洪泽 武夷山 葛兆斌 姚伯元 农绍庄 黄仁勇 fanteklv neilchau aliala icgwang bshhzai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