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推免保研材料准备的阶段,每年都有学生让我签名推免到外校读研。通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都数优秀本科生的选择是往原来母校更高一级层次的高校保研。如我校的本科生,往往优先选择清华,北大等排名比我们更靠前的985高校,我们能招收的保研生,更多从其它211的高校选拨进来。
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大家认可的好单位都设置了毕业高校的就业门槛。对大都数毕业生来讲,到更高层次的高校读研,对将来的工作就业无疑是有利的,特别是将来研究生毕业后,也不想继续做科研工作,而是用学历作为敲门砖,进入公务员的队伍,或进入一流企业工作的人来讲,学校的层次显得更加重要。但对于真正热爱科研,真的想在读研阶段就干出一番成绩的学生来说,可以有不同考酿。
主动性在竞争性社会越来越重要,虽然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人要内敛,许多成语也都是叫人不要张扬,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枪打出头鸟等等,同时鼓励修好内功,总会有出头之日,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封建社会,在商品短缺时代,这些也许是对的,但在竞争如此激烈,商品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这些观点也许就不对了。商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最重要是市场竞争,不制定好的营销策略,不出头露面搞营销,哪有市场?大家都做酒,巷子两旁都是酒,巷子太深就没有人光顾,再香的酒也会变酸。现代竞争的社会,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从我手上毕业的学生也超过100人了,不少人都干得相当优秀,分析这些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比较好的主动性。
一位主动性比较强,且优秀的本科生,他们不仅课程成绩比较好,而且在本科阶段,除了学校课程规定的实验,有些已与本校的导师,或导师的博士生,硕士生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并参与到一些科研实验过程中。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的研究特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有所了解。若在这个过程中,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并喜欢课题组的研究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保研时为了提升学校的层次,而到其它高校去读研,特别是那是已是985或211高校的学生,是否要换一个排名更靠前一点的高校,真值得三思。
国内排名较前的高校,总体上导师的能力更强一点,导师手上的经费更多一些是事实,但手上优秀的学生比较多也是真的。若去了这些高校,得不到导师的重视,而在原来的学校,已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已取得阶段成果的学生,还真不如留在原来的学校读研更容易成才。这方面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很多。我记得几年前我们有一位优秀的本科生,被国内的顶级学校保研录取,他的导师也是业界的名人,后来,网上与他交流,他告诉我,他只是跟着导师手下的一位博士做实验,导师一年都难得见几面,硕士期间也没有发表几篇象样的文章,硕士毕业没有读博,找了一家公司工作。再看看不少高校,优秀年青的教师,往往是本校读硕士,然后,再在本校读博士的学生。因为进入实验室早,相关领域研究的时间长,研究发表的成果多,自然也就显得特别优秀。
读研,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选导师,导师的人品是重要的,向往届的研究生了解,有品德问题的导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传言。另外,一个对以前学生经济上非常扣门的导师,也别指望将来对你就特别大方。课题组的研究特色也是重要的,一些导师理论研究能力很强,申请并拿到多项国家级研究基金,课题组发表了多篇顶刊的论文,而有些导师,科研应用能力较强,有许多横向科研课题,你喜欢将来搞理论研究为主,还是要搞科研应用?合适的导师并不一定是那种科研成果特别丰硕的导师,但必须有一定的科研产出,仍有创新的意识,且还有不少科研的好主意。
有一次,我听到几个研究生在讨论他们的导师,讲自己的导师都有点“江郎才尽”的味道。我听到后心中很不是滋味,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想到人人迟早都要退出研究生导师这个舞台,我就告戒自己,不要等到我的学生讲我“江郎才尽”的时候,我就要尽早让出这个导师的位置。但近几年来,自我感觉仍能思如泉涌,还能提出不少研究的新主意,自己与自己前几年比,成果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国家提倡推迟退休年龄,那我就再坚持几年吧,也许这几年还真能捡到一个大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