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

已有 3624 次阅读 2010-8-14 19:07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出版, 期刊, 网络, 编辑, 理念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赵大良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题目——数字化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理念转变。我在几次会议上也以此为题做过报告,报告以后也私下与部分同行交流。但是似乎我感觉大家与我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说着说着话题就跑了,深入不了。有朋友恭维我:“你思考的问题太超前了。”这话似乎是表扬我,可也是给我提建议。我想:“也是,我的思维方式总是喜欢逻辑分析,不善于形象表达”。为此,前几天到乌鲁木齐参加高职高专的换届会,会上潘理事长看时间宽裕,说“请”我给大家做个报告。我犹豫了一下,尽管是提前没有打招呼,我还是答应下来,但是我说:“在选举程序没有结束之前,我作报告可能不太好,别影响你的正常会议议程。”说好,下午预定会议议程结束后,给我40分钟的时间,题目由我自己定。
 
我尽管是没有专门准备,但是中午也没有睡着,脑子一直转着下午这40分钟如何安排。没有稿子要讲40分钟,如果没有几个兴奋点,效果肯定不好。一个中午碾转下来,我拟了三个问题:学术期刊的价值体现在哪?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应该如何转变?回答完这样三个问题,40分钟应该比较紧张。这三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开始思考,其他两个是以前讲过的(可查看以前的博文)。
 
以前报告都有幻灯,可以引导大家与我一起思考,哪句话没讲到也没有关系。此次报告则不同,不仅没有幻灯也没有稿子,全凭脑子,应该是演讲。尽管报告的对象都是一些通常被人们“看不上”的高职高专学报的编辑人员,没想到效果却比以前任何一次的效果都好。我想了一下,原因很简单:我摒弃了以前对理念的“定义式”描述,而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网络化、数字化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对我们的出版理念将产生重大的冲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传统出版理念,不得不做出转变。期刊出版的创造性工作就是汇编,将单篇论文按着主编的意志汇编成一本期刊,并连续地出版,期刊的成果表现就是一本花费心血——组织策划的期刊。
 
但是,数字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或者说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是通过“关键词”的提取,从众多期刊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单篇文章,而期刊的整体形象读者并不十分关心,也很难见得到,主编的整体意图传达和难以影响到读者。这就是:期刊的整体在数字化环境下被肢解了。
 
以前我都是这样报告,到此为止。这一次,我增加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大家都在期刊的版权页上标注了自己编辑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作者(读者)与编辑部联系。但是,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数字化传播条件下,读者看不到你的期刊,如何能够方便地与编辑部联系?如果在每篇文章的地脚或页眉打上期刊的网址,是否会使看到论文读者,就能够找到联系的方式!
 
另外一个是:我们搞出版的都知道,封面特别是封一是最好的广告位置,往往为了扩展经营的空间,许多期刊挖空心事搞出“双封一”和“书舌”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但是单篇传播的条件下,封面的影响力在下降,而单篇文章的版面变得重要了是不是?文章的“挂角广告”会具有更大影响力!针对不同论文的特定作者,投放特定的挂角广告是不是针对性更强。
 
这是我对数字化环境下期刊出版理念转变的形象解析,往往会后大家记住的就是这两个例子。论文正在加工之中,先发出与大家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353014.html

上一篇:再谈一稿两投、一稿多投
下一篇:作者与编辑间的博弈:旧文新发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