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回顾与展望:六届理事会随感

已有 3214 次阅读 2009-11-24 22:08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 科技, 期刊, 学术

昨天晚上11点,从广东东莞参加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回来,杂七杂八的事情忙乎了一天,现在才可以静下来记录一下这几天的感想。
 
(一)印象
 
高校学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是挨人骂的。这一点许多编辑人员感觉不明显,因为呆在编辑部里“安贫乐道”,感觉作者——学生和青年教师还是挺需要的。越是一般的院校,学报在学校里越有地位,当有人贬低学报的时候就会有点难受。本次会议上就有两位一般院校的学报编辑跟我说:某某人越来越像是商人,他自己“从商”也就罢了,还说学报…。这种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一些人常用的。
 
我在网上时间长了,非议或者是嘲笑见得多了,已经是见怪不怪——不与他玩就是。社会上,有的人有骂人的舞台,我们要不然就忍受着,要不然就离开——不听你的,不做观众。在网上有些人找上门来“骂”,我就见一个删除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
 
有的人生下来就出身于一个“富贵”的家庭,自身的优越感强很强,所以张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这些从事学报的编辑,既然投身了这一行,那么也只能怨自己的命不好。做好自己该做、能做的事,这是我们的本分。实际上,社会就是这么势利:为普通人服务、代表普通人利益的人,永远是默默无闻地受气。更何况高校学报的编辑不仅是一种为人做嫁衣的职业,又是为“没有水平”的新入行的学生服务。正如同:领导的保健医生会被别人高看一样,是他为领导服务;如果说为成名专家服务的“高水平”期刊的的坏话,那不等于说专家的水平低——岂不是奇谈怪论!
 
如果说别人贬低高校学报,那我们没有办法。我认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工作,即使是“官方”也不承认,那就由他去好了——我们也可以不受这窝囊气。可是在这三天的会上,我感受到的是同行们敬业精神。也许是因为我常在网上发布一些自己的思考,所以不停地有人来与我交流和探讨。从早饭开始,在与我寒暄过过后就探讨起办刊的问题。有的是想通过我了解点信息,有的是直接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拿出来与我分享,也有的是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两次在饭桌上的交谈,使我差一点错过了我主持会议的时间。在会议的中间,也是有人上来探讨问题,就是在就坐以后也有同行前来谈他在办刊中的一些实践,当然也包括前面我说的向我抱怨别人的无理指责。
 
在与我交谈的对象中,不乏刚从教学科研岗位转过来专职从事学报工作的教授。年纪轻轻的就能够在教学科研岗位解决正高职称,我相信不是平庸之辈,可是愿意将自己的业务放弃或者耽误而来从事学报工作,而且还这么敬业。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没有其他选择的专职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人敬佩!
 
(二)回顾
 
时间飞转,岁月如梭!转眼我从事科技出版工作已经整整15年了。自2000年担任常务理事算起也有10个年头,先后担任过青年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副理事长也已经届满5年。回想与大家一起走过的岁月,有迷茫、抱怨,但更多的是欣慰。虽然因自己的个性太强,常常难以做到随大流,但是大部分人还能够接纳和容忍我。我也是尽力从学会的整体角度来考虑问题,为大家尽些力。
 
我比较得意的是,2000年开始为学报研究会开通的网站,也许这是国内学会中较早利用网络的学会之一。我当时的考虑就有点叛逆,也表现出我性格中对“弱者”的扶持。当时我感觉在学会里,常务理事等活跃分子都是一些头面人物和知名学校,信息也多在上层传播,而普通会员一年只是参加一次年会,得到的信息很有限,更何况有些会员还没有能力参加会议。学会当时除了开会以外,就是发行《会讯》。在我与普通会员的交谈中明显感受到:我参加学会的时间不长,可是一些会员知道的比我还少。所以,我就想开通一个学会的官方网站,让普通会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行业内的信息。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许多编辑部出来开会的都是编辑部的负责人,很少有普通编辑出来。学会的《会讯》寄到编辑部以后也常常是放在领导的办公室,普通编辑很难看到。如果编辑部的负责人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还好,否则编辑在信息的掌握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果一位编辑想超越自己的领导,自然就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平等。如果有一个人人都可以登陆的网站,将原来领导控制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普通编辑可以与领导思考和了解同样的问题,编辑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又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
 
当时在2000年的时候大家对网络还不是那么重视,我记得我提出为学会建网站的时候,还有人提出:要建也应该建在北京!十年过去了,学会的网站已经成为会员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不仅得到广大会员认可,也得到了领导层的认可,学会利用网络来传达信息也比过去方便快捷的多。我记得那是2002年左右,当时说将网站建在北京的那位同行组织的一个会议,临到会期时还没有几个人报名。在焦急的情况下让我通过网络发布一下会议通知,结果参会的人数超过了预期。事后曾经两次在我跟前感慨网络的作用并表示对我的感谢。
 
在尽量更新网站信息的情况下,我通过邮件列表来联系会员的做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为会员不可能天天登陆学会的网站,登陆的时候可能网上没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可是过几天再登陆时信息有已经过期了。所以及时将网站更新信息通过电子信箱发布给会员,可以让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会的动态。
 
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2001年丹江口的那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来成立“版权工作委员会”。当时我担任的是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我的确不情愿担任这个职务。当我提出成立一个新的专业委员会的时候,有人认为我是在为自己设位置,所以没有列入正式的会议议程。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强行提出希望能够讨论我的建议。在争论中,老庞帮了一个大忙,他说:什么事吗?说出来大家听听有什么!这样,我提出了我的建议,并顺利地得到通过。因此,在全国的学会中这可能是第一个成立“版权专业委员会”,到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样专门的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在北大陈进元主任的领导下,干了许多事实:普及版权知识、推动签署版权协议、开展版权咨询和研究工作,等等。不仅是会员发表了许多期刊版权方面的论文,主任陈进元还出版了一本专著。后来,我作为副理事长分管版权工作委员会,只要是需要我都会准备一个专题,到会与大家交流。
 
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学报出版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自从1997年我为自己的学报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网页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利用网络拓展学术期刊发展空间”。现在年轻人的技术水平是我所不能比的,可是现在搜索一下,关于期刊网络化比较早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几篇,包括在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内部刊物上连载的“期刊网站设计”的文章。尽管现在看起来十分浅显,但在当时还没有几个编辑知道什么是html代码的时候,我就在推动这项事业。2000年前后,采编系统开始出现。我在自己组织人开发了一套简单的稿件管理系统以后,也协助朋友开发了一套“稿件处理系统”,在现在的期刊采编系统的竞争中,也有我的印记。
 
在学会的历次会议上,我不发言的情况几乎没有。不敢说每次发言都有道理,但是我认为既然是讨论,表达各方面的意见是决策正确的基础,而如果大家都不仅吭声,再聪明能干的领导,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决定都正确或者考虑问题完全周到。当然,我也有时会成为别人的枪手——我也愿意被人利用。但是我认为我是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问心无愧。
 
在担任副理事长以后,大会发言的机会少了许多,主要是我没有主动提出来。我是想,我发言的机会多了,大会发言的机会尽量留给别人。可在2004年以前可不是这样,几乎每一次学术会议我都会争取发言的机会。尽管是在内部的大会上我很少报告和发言,但是我将自己的发言阵地转移到了博客上来。在2005年底实名开设了博客,2006年正式固定在网易上,2008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将部分出版方面的内容拷贝到科学网上来。我还是比较精心地维护这两个博客,与同行探讨一些共同关心或者我认为应该关心的问题。至少,在高校学报口上,我的博客是一个交流的窗口:是给我自己办的——抒发着个人的情感、记录着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也是为社会办的,尽一个小小“知识分子”的社会义务。
 
目前我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探索科技期刊体制改的的方向,试图为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探寻多条出路,以便可以选择。下个月将出版的《科技与出版》约请我写的一篇论文“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就是我一年来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同行理清思路有帮助,希望能够影响决策者不要“折腾”我们。
 
(三)展望
 
我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期刊管理工作,包括学术期刊和普及期刊,有社科期刊也有科技期刊,但是我花费精力更多的还是以学报为代表的学术期刊,特别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研究会也是我主要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本次会员代表大会,有幸得到大家的认可,继续担任副理事长,我想我会一如既往地为学术期刊,为高校学报付出我的智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始终坚持学报的清晰定位,不受社会那些污七八糟的叫嚣影响,在自己的舞台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学报——努力提高学术影响——保持在国内百种学术期刊之中的地位,同时借用这个平台为校内学生和青年教师做点扶助的工作,今年我做的就有:为创新开绿色通道、为博士论文宣传、为教师组织专题等。
 
在科技期刊改革方面还是要继续关注、研究和呼唤,为决策部门提供自己的建议——通过文章,包括我下月将发表的文章我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提交给一些政府部门的朋友。不能坐以待毙,不能任人宰割,不能无所作为,甚至我们可以出面或者鼓动一些单位出面创建符合学术出版规律的出版单位。我周末就会与人闲聊这方面的事,希望能够发挥一点影响。同时,做好“改革自己”的准备——既要保证期刊的发展、为想干事的人提供发展平台,也要考虑到现有人员的平稳过度——谁都有生存的权利。改革的非人性化并不是改革的本意,这一点我有一点体会:西方的市场经济没有我们学的精到——我们的市场竞争比西方还要残酷。广东我去过几次的感受就是,市场经济并不像我所处的落后地区渗入的领域那么广。该市场的市场,不该市场的就不能市场!
 
在会上会下的交流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得到,希望别人给予,而不愿意付出——希望学会提供,而自己不愿意出头来奉献,来为大家服务;等着别人来请,而自己不出来展现;与别人交流愿意带耳朵不愿意张嘴巴。我想,如何创造一个活跃的气氛是“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一大难题,至少我在以后的活动中会进一步促进交流的开展。我现在就在想,大家都争着当理事、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可是如何考核这些已经当选者的工作呢?我计划在学会网站改版时能够增加这方面的功能,会员可以直接留言提问和质疑。我认为,要在学会里担任职务,不能仅看你自己的刊物办的如何,更要看你为会员做了多少。
 
这是我开会时的感受和思考,写出来与大家探讨。想到那就写到那,肯定有不妥之处,欢迎交流探讨,但是谢绝谩骂,有不雅之词恕我不打招呼就删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273645.html

上一篇:我国学术研究及其出版的格局分析
下一篇:我办刊经历中的一段遗憾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王晓峰 周春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