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中国教育模式与诺奖精神的南辕北辙

已有 15693 次阅读 2014-10-9 14:39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 教育模式

   一年一度的诺奖即将落下帷幕,4大华裔候选人全部落马宣告本届NB科学奖再次与中国人无缘。即使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与NB奖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似乎还有一个玻璃天花板,难以突破。看来,中国本土培养NB奖的“科学梦”的实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岁月。

    能不能获得NB科学奖,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有实力、有运气、有体制机制,有语言文化、有资源投入、有工资收入等各方面因素。虽然NB奖是一个小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此多聪明勤奋的中国科研人员,持续努力这么多年,依然一无所获,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前几天在上课时,我忽然得到一个启发,在此与各位科学网友分享。

    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科学课程的教育模式,基本是这样的:1)告诉学生一个定理或公式,比如牛顿力学经典公式F=ma (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还不忘记吓唬学生,这是物理学界最牛的大师牛顿先生的定理,绝对正确,毋庸置疑。2)然后出一个题目考学生。比如,已知F=100N,m=10kg,求a? 3)显然,学生只要不太笨, 不太懒,稍微思考一下,可以不费劲地得出a=F/m=100/10=10m/s^2。然后,老师把题目稍微变一下,已知F和a,求m? 或者已知道a和m,求F?或者变换一下量纲,让学生反复练习,看学生是否真正记住了该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背公式考试一点没有问题。通过反复做题,经常参加培训班,尽管是overfitting(参考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overfitting.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0&do=blog&id=805604),但是学生得的考分会越来越高,家长是越来越高兴,老师拿到的奖金也越多,培训班的收入也蒸蒸日上。而NB奖需要的创新精神,被这种教育模式给扼杀了。对NB奖来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中国的教育模式,通过老师、家长和培训班的协同努力,把创新精神扼杀,把创新思维否定,导致创新能力萎缩。

    所以,不改变教育模式,中国学术界的努力方向与获得NB奖的良好愿望,基本就是南辕北辙,距离会越来越大。让我们重读一下战国策·魏策四》:

 “ 魏王欲攻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不彻底改变中国教育模式,也许对中国科教界投入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损害越大,偏离NB科学奖越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重读一下 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要想获得NB奖必须把教育模式改为能培养鼓励创新精神的探索式探究式。还是拿牛顿力学为例。让学生去做实验,不同的F,不同的m,得到不同的a, 然后问学生,这三者之间有啥关系?让学生去思考,注意测量是有误差的,不可能得到精确的公式F=ma。得到这个公式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创新思维。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得到的结果和牛顿先生相同,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是有一定范围的,希望你们能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一样去超越爱因斯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834261.html

上一篇:中国学术界的两大特色:马太效应与贫富差距
下一篇:中国博士生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收藏 IP: 182.48.104.*| 热度|

39 曹聪 罗德海 戴德昌 陈楷翰 吴飞鹏 路卫华 张能立 许义文 张海霞 徐耀 王林平 王勇 杨正瓴 张龙帅 王涛 代恒伟 丁邦平 孙友甫 周真明 郭宾 孙雪 黄永义 彭思龙 许方杰 毛秀光 陈敬朴 余党会 eastHL2008 biofans zjzhaokeqin shenlu zhouguanghui neilchau acidwang812 anran123 ShowAttitude bridgeneer ybyb3929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