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ongli800

博文

博士该挣多少钱 精选

已有 19211 次阅读 2011-11-14 10:20 |个人分类:科海求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成果, 科研人员, 待遇, 工资

 
前言:这里所说的博士不是指在读的博士生(提高在读博士工资我完全赞同,因为现在的的确太低),而是泛指具有高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因为有关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索性也凑个热闹,虽然知道可能会遭到同类“围攻”,甚至“群殴”,但还是冒着可能被“唾沫星子”淹着的危险出来冒个泡儿。 
 
在今年的国际免疫学暨转化医学会议召开之际,有幸和师兄弟、师姐妹相聚,聚在一起的主要话题依然是“话说当年”。Y师兄说起Z师兄时,提到当年在国内时令Z师兄极为纠结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Z师兄的同乡(应该是发小吧)来长春,顺道来看师兄,见面时亲热寒暄自不必说,席间一位“发小”问师兄:“哥们儿现在是博士了,你现在每月挣多少钱呀?”,答曰:“107块9毛8”(具体没记清楚,大致是这个数字。当时是八十年代末,师兄已留校工作),“发小”很感慨:“那你挣得太少了,还没有我多呢”,“发小”:“哥们主要做什么呀?”,答曰:“做高血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发小”:“哦!作高血压研究啊!那你能治疗高血压吗?”,师兄:“不能”,“发小”:“那你挣得就不少了,我是种苹果梨的,如果长不出苹果梨,我一分钱也挣不着”。这样的一番对话令师兄郁闷了很久,在当年博士还不像现在这样多,可谓凤毛麟角,师兄能够读博,进而留在高校工作在家乡也是十分光耀门楣的事,可到头来却挣得没有发小多,而且人家已觉得你挣得不少了。公众和科技工作者自己对科技工作者工资待遇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阐述的观点是人的工资待遇取决于其工作产生的价值和它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你工作产生的价值越高、不可替代性越高,你的工资待遇就会越高,如果你的工作谁都可以做,那你的工资待遇很显然也不会高。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就像我们现在要研究一个基因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基因敲除,看一看个体会出现什么缺陷,那么这个基因对于个体的必要性也便一目了然;如果缺了这个基因,机体没有出现异常,那就说明其他基因可以代偿这个基因的功能,那这个基因的重要性也便大打折扣了。 
 
再回到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上,首先来说一下科学研究所体现的价值吧!科学研究最能够被大家所认同的体现方式是其化为生产力的多少,不管多么高深的理论研究,其终极的目标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体现,想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是不可能的,就像师兄“发小”所想的,研究高血压又治不了高血压,给你那些工资已经算是不少了。尽管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很大,但可见的产出少之又少,连管项目的官员都形容现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软皮蛋”,拿着都容易碎,更不要说用它去孵小鸡了。我们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所作的工作,其最终的体现就是SCI论文,我们不否认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对科学发展起到添砖加瓦作用的成果又有多少呢?我想,大部分都是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于天书,对业内人士来说也不愿问津的所谓SCI论文吧!有的甚至还是对科研起到阻碍作用的论文(如造假论文)。L师兄曾有一个观点,他说科研做的不好就是犯罪,他这么说是因为这等同于将纳税人辛苦挣来的钱化为了没用的垃圾。 
 
再来说一下工作的不可替代性,试想科技界少了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会有明显的变化吗?既然你的工作不是不可替代的,那它的必要性也便无从谈起,人们不会因为几个杰出人物的贡献就对整个群体给予普遍的认同。在我的博文“博导条件又提高了,继续努力吧!”的后面,郭克博友在评论中说到了美国“tenure track”制度的“残酷”,说他们旁边实验室一个老板发了40多篇nature or science or cell,仍然是associate prof.,why? 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认为他没有在他所在的领域做出一流的标志性的工作,而一个27岁的assistant prof. 仅仅一篇PNAS一篇j neuroscie就拿到tenure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一个方向上获得了突破,解决了那个困扰同行很多年的问题。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不是看你是不是把你的工作放在cell上,而是如果在这个领域把你的工作去掉,这个领域的进展会受到影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不能获得终身职位。如此看来,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不要抱怨,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自己在当时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慎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得承受没有产出时的寂寞,不被认同时的苦恼...... 
 
抛却一切前提,一味地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是不现实的,而且我也不认为提高工资待遇就能带动科学的进步,这样做估计会使更多想混的人削尖脑袋挤进这个队伍,一旦这个职业被“盯”上了,真正想做科研,而又没钱没势的穷学生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到这个队伍里来了。不考虑绩效关系,普遍提高待遇,这等同于建立了一种“饲养”机制,而“饲养”机制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信的话就看一看居住在保留地的印第安民族的衰落吧!这个民族的衰落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饲养”机制,但这种机制的作用也确实不可小觑。 
 
其实现在很多人做科研都希望在理论上越高深越好,而不希望做那些在理论上虽然不高深,但却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于是造成了高校的研究成果和企业的需求不在同一个空间的尴尬局面,如此一来,科研成果化为生产力、产生效益的希望也便十分渺茫,没有任何的产出,被社会的认同程度也自然不会提高,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深,能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我们老板曾打过一个比喻,他说基础研究好比空军,而应用研究是步兵,空军如果想接近步兵,就必须降低势能,做一名空降兵。所以如果不能在理论研究上做出卓越的成绩,就不妨放下身段,把自己的科研和社会的需求放在同一个空间吧!这样你被认同的日子才不会太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39-507827.html

上一篇:博导考核条件又提高了,继续努力吧!
下一篇:同学情与择校-------儿子内心的纠结
收藏 IP: 202.198.137.*| 热度|

57 李学宽 刘用生 翟远征 赵凤光 吉宗祥 李永丹 吕喆 李志俊 彭思龙 孙学军 赵纪军 曾泳春 戴力扬 金小伟 张朋波 谢鑫 陈小润 张玉秀 刘玉仙 褚昭明 丁大勇 曹聪 陈远川 徐耀 张欣 陈苏华 吴锦宇 向剑锋 于锋 邵飞 杜永明 梁智鹏 李毅伟 傅蕴德 王永 张文增 张骥 高建国 魏玉保 吴玉昆 于雪涛 马旭 王行 耿爱莲 刘洪 徐晓 李雷雷 xqhuang sunxun11 wgq3867 daladala libinana liuzhan001st hcsprings zhaohuihui yewen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