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ongli800

博文

同学情与择校-------儿子内心的纠结 精选

已有 10860 次阅读 2011-12-14 12:55 |个人分类:亲子乐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同学, 友情, 择校

        “同学情”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只需一个电话,不需任何代价就一切OK的感情,是一种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感情。同学永远能够透过各种附加色看到本真的你,因此无论在人生“三大铁”、“四大铁”和“五大铁”的关系中,“同过窗”都是占据了第一位。
        儿子的班主任曾和他们说初中和大学是同学感情最好的阶段,因为小学时大家都太小,尚不知友情为何物,等知道了,小学也毕业了;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因为太忙而无暇顾及学习以外的东西;工作以后,大家彼此都多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很难拥有真正的友情。而在初中和大学阶段,心智已基本成熟,学习也不是很累,彼此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可以有时间、有心情去发展同学之间的友情。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儿子他们班同学感情特别好,尤其是前面的十几名同学,因为上课总在一起(学校把初三同学分为A层和B层,分别授课),所以彼此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总是互相关心、彼此鼓励,分享彼此的快乐、痛苦,以至于食物,每次重要的考试之前,会在对方的胳膊上写上祝福的话,预祝考试顺利,虽然很迷信,但是很温馨。因为身处这样一份浓浓的友情包围之中,尽管学习很累,但大家依然快乐、阳光。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风雨同舟的日子即将随着“中考”这个节点而告一段落。
        随着择校签约日期的临近,儿子也便时时陷入一种隐隐的难过之中,于是在一天晚饭后,他说想和我谈一谈。他说一想起马上要和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开,心里便很难过,因为他觉得大多数同学为了学校的荣誉感,会选择签约母校的高中部,如果他不留在母校就会和大多数的好朋友分开,他想问问我是怎么想的。我说我认为择校最主要要考虑的因素是这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友谊不应该是择校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更不能成为择校的羁绊。原因之一是:现在信息很发达,如果彼此想着对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与他对话,而且在高中阶段,大家都很忙,即便是在一个学校,如果不是在一个班,也很少有见面的机会。反过来说,如果因为不在一个学校,你们便不再联系了,证明你们之前还没有建立起友谊,那就更没有必要非要选择一个学校了。原因之二是:友谊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以便有朝一日可以给自己的朋友以实质性的帮助,只有自己发展好了,当你的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才能够有能力帮助他,而不是和他成为难兄难弟,然后坐在一起唉声叹气。因为不知道儿子最难以割舍的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我还同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我高中时的班长和他的同桌,班长学习很好,大学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公司,而他的同桌没有考上大学,一直没有工作,班长开公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同桌调到他的公司,从而彻底改变了同桌及其后代的命运,他和同桌之间的友情得到了最大价值的体现。第二个例子是我高中时文科班的两名同学,两个人是潜在的男女朋友关系,男同学最后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而女同学则因为学习太差没有考上大学,最后那名男同学为了照顾女朋友回到了县城,现在一名不文,两个人的家庭也谈不上幸福,只是勉强维持罢了,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原因,一个人都不能为另一个人做出太大的牺牲,因为今后生活的路还很漫长,太大的牺牲所留下的隐患会在适当的时机爆发,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本来我还想举个例子,就是本来是很好的同学,因为分到一个科室,彼此形成竞争关系,最后反目成仇的例子,但是终因太过残酷而作罢。
        在我说这些的时候,儿子一直静静地听着,等我说完了,儿子说有点想哭,说着眼圈就红了,可能怕我看到他流泪,转身迅速离开,回到自己的房间。一直在一旁的老公觉得很困惑,他说你也没说啥呀!为啥儿子哭了?我说看来儿子是真正理解了我说的话,我想他在今后择校的时候不会再因为难以割舍的同学情而百般纠结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39-518378.html

上一篇:博士该挣多少钱
下一篇:孩子的成绩和家长的付出成正比吗?
收藏 IP: 202.198.137.*| 热度|

39 李学宽 杨海涛 黄锦芳 梁建华 刘庆丰 万虎 柳东阳 刘用生 谢鑫 王节涛 马磊 罗帆 刘洋 武夷山 金小伟 张骥 朱志敏 徐勤军 余昕 张玉秀 陈金华 周素琴 赵美娣 丁大勇 吉宗祥 吕寿丹 曹小晶 王伟 陈智文 贤乾隆 翟远征 李毅伟 zhangcz07 bridgeneer lingling101 xqhuang xuqingzheng yu.diligence lihongwei201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