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才子看历史(1):《黄帝:只是一个传说》

已有 3884 次阅读 2012-4-16 02:25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历史, office, style, center

 

 我不想在感情上开罪于大多数国人,因为我们及我们祖先所敬仰的这个神——黄帝,极有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尽管我们自诩为他的子孙。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单从字里行间来看,黄、炎二帝确乎为兄弟二人。

 《·系辞下》又载:“神农氏没,黄帝、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说的是炎帝(神农氏)死后,黄帝才登上历史的舞台。

 而《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说轩辕黄帝是“少典之子”,只是此“少典”乃部族名字,并非指黄帝的父亲。

 综合起来,黄帝是谁的儿子?黄、炎二帝是什么关系?这些均需商榷。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一本书呢?

 可有一点,《国语·晋语》和《史记·五帝本纪》是相通的,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乍看就是小说中的描写,夸张之辞毫无掩饰,难怪鲁迅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暂且不论远古时候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单就史学家们的初衷而言,造一个神远比写一个人重要。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宣扬黄帝及其功德呢?

 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这样溯根求源就很明白了,黄帝原来是皇帝们的祖上,是君权神授的“之所以然”——为什么你是奴隶?因为我和我的祖先都是奴隶主。

 传说,不只是传说,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甚至“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总之,他无所不能,创造了早期一切文明。

 再说到黄帝的功绩,不能不说他打败炎帝,一统融合成华夏族。而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战争也塑造了黄帝,他战无不胜。文韬武略的始祖,俨然是一位威仪天下的帝王。传说他活了98岁(前2697-前2599年),靠的就是那部《黄帝内经》(坦率地讲,远古时候人的寿命是很短暂的)。而他之后的情形,大抵同中国所有的先贤一样:羽化成仙了。

 传说,我们现在的黄帝陵(古称“桥陵”),号称“天下第一陵”,为黄帝的衣冠冢。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至今都两千多年了……

 人们为什么要祭祀他?汉武帝及其同志的想法,无非巩固王权统治。弟弟提醒我,不要虚化历史。我告诉他,《史记》记载的东西,也是司马迁符合个人观点的摘录;把黄帝神化,将众人所做的事集于他一身,原本就是要使帝王的产生合法化。

 黄帝,更多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假如远古时期确有黄帝这么个人,那么他应该只是一位部落首领而已。即使他智慧、勇敢而又坚强,身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传奇,因为我们的祖先也是在进化的生物,他们远没有现代人这般聪明!

                        2011年6月20日夜

    (1)《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

    (2)《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3)《逸周书·尝麦解》(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4)《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631-559721.html

上一篇:我从山上来
下一篇:百度“江南第一才子”
收藏 IP: 58.54.101.*| 热度|

8 金小伟 赵建民 王涛 张伟 徐耀 苏德辰 何宏 czhc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