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法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uxia126

博文

“藏猪”

已有 7087 次阅读 2013-7-17 18:55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林芝, 遗传资源, 藏猪

      成都飞林芝的第一班飞机是早上六点半。为了按时赶到机场,4点钟就起床,坐宾馆的送客小车到机场。换领登机牌,安检。脱鞋检查。没想到飞机因为天气原因无法按时起飞,晚点整整一个小时。

       林芝机场不大,和去年夏天去过的喀纳斯机场差不多。到林芝一下飞机朋友就送来一杯据说有缓解高原反应的“红景天”饮料,是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研制的。

      道路没有想象中的崎岖不平。我好奇地观赏着林芝地区秀美的风景。朋友介绍说,路旁的植被均是天然的。有各色的野花,还有一丛丛的青冈树和刺梨。

      青冈树是林芝地区路边常见的树种。青冈果是藏猪喜欢的野果。刺梨的果实是红色的,已经成熟,随手摘几粒,很甜。

       不一会儿就在路上看见了黑色的藏猪。有的一群群,有的独自走。它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公路上,丝毫不把汽车放在眼里——朋友说这是警察上路来指挥交通了。没有一个司机不减速慢行,耐心地等待猪们过去。

      林芝凡有村子的的地方,必有藏猪。

      五年前开始研究农业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问题时,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动物品种,但没有亲见。朋友告诉我,林芝地区的藏猪均为放养,夏秋基本上不投食,任凭猪们在草地山岭上的树木下自己找吃的。真的可谓:吃的是野果和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藏猪的粪便,在藏猪保护区是被收集起来当做藏药的原料的。只有冬春季节,藏猪才会各回各家,由农户少量补料。藏猪的耐寒性和野外生存能力很强。从林芝地区藏猪的生存状态看,基本上属于“自由自在的生态猪”。

      藏猪的味道鲜美,高钙低脂,营养丰富。1993年,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错高乡被确定为藏猪原种保护区。工布江达县畜牧局的技术人员,就开始在错高乡利用国家每年的5万元拨款,为藏猪原种进行登记并打上耳号牌,给牧民50元奖励,也开始采取措施阻挡外来的猪种进入。

      工布江达县的动物防疫工作扎实。在西藏期间,经过很多个检查站,只有在工布江达县我看到设了一个防疫检查站。路上我看见有一辆小车后面载有两头小牛,但在路过巴河检查站时被拦了下来,不能进入工布江达县境内。过往的客车小车,都要车轮消毒。因为据检查站的人说,临县境内有疫情。为了阻挡疫情蔓延,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消毒防疫措施。设卡的工作人员,因为天天在太阳下暴晒,脸几乎成了黑色。巴河卡上的负责人是农牧学院毕业的学生,是“藏二代”(其父母是援藏干部),虽说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可在藏区工作二十多年后,脸色和当地人已经几乎没有区分。他告诉我:这几天洗脸都疼得难受,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工作环境。可是并不能得到很多人的理解。他参与了工布江达县2010年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区”的从保种到认定的整个过程。对藏猪种资资源的保护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藏猪是西藏人民长期依照自己的传统和习惯保存下来的一个动物物种。其生活方式处于半家养状态。人为的干涉很少。即使在保种场,也和内地的保种方式有所不同:将藏猪赶到一座山或一条沟里,依然是吃野草野果的自觅食方式,冬春天草枯寒冷季节,猪们才会回到所谓的猪场。

        在雅鲁藏布江峡谷入口景区起点处,我第一次吃到了藏猪肉。藏民将猪肉腌制成条,炒熟,用面饼包成卷。很香。有腊肉的口感和味道。

        因藏猪的养殖方式和生活特点,藏猪的体重都不重,一般一年也就是长几十斤肉。所以,其价格昂贵,据说在香港卖到了一两千元一斤。内地虽然也有引进养殖的,但因其吃饲料,脂肪含量明显增加,和原产地的猪肉品质差距甚多。

         工布江达县将申请藏猪的“地理标志”。未来保护区的藏猪,也会适当开发利用。这也符合我以前提出过的“以利用促保护”的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理念。如果纯粹的为了保护而保护,不能给保护区的农牧民带来实际的效益,其保护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

          对于藏猪来说,也许其生活的过程和方式,要比其他改良后的商品化猪种更自由,更原生态。但若不采取一定的人工干预,利益的驱使很难阻止外来猪种的进入,而藏猪的纯度就难以保证了。允许其商品化,但通过给其地理标志等特别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加上未来可能的遗传资源权的惠益分享机制的利益回馈,藏猪的保护和利用,一定会越来越好。

        那时,藏猪更自由!

         

 

在草地上自由觅食

 

横穿马路,尔奈我何?

 

刺梨树下觅野果

 

 

吃饱了,灌木丛里睡一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87-708927.html

上一篇:林芝的蒲公英
下一篇:虫草假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29 史智才 朱晓刚 陆俊茜 孙学军 杨正瓴 徐大彬 张叔勇 李学宽 许培扬 林中祥 张全成 王锟 赵建民 李伟钢 曹聪 王桂颖 苏德辰 张玉秀 郭向云 陈湘明 刘光银 周华 薛宇 周猛 biofans zzjtcm xuyiganghz anran123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