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理性力学论评(4)

已有 3561 次阅读 2010-5-9 18: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哲学上,人类的认识论路径是楼旋式上升的。对比之下,如果没有实质性上升,那么看起来就是在转圈圈。大山中的迷路,或在沙漠中的迷路,与此类似。其本质问题为:目标方向的迷失。

       现代科学是否迷失了其目标方向是可以争论的。但是,这种争论是徒劳的。

       在大的科学方向上,研究工作者都不同程度的认为自己的信念是可靠的。也正是这种信念,造就了大批的科学成就。

但是,对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大量科学论题已久经考验,而且有关视角的论文在数量上成爆炸性增长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群体性效应。此时,排斥异己成为很自然性的倾向。因而,忠实于群体的观点成为进入特定科研群体的前提条件。

这样的倾向也反映在科学文献的出版、发行上。

而各类学会的大量扩张与及其学科性的“法官”的地位,导致科学思想的狭隘化。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科学很有可能成为神学。

(尽管我国在基础科学上落后,但是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却是不输于人。)

当大学里把科学当成神学来向学生传授时,加上社会性上的对某些论点、或理论体系的神话性宣传,学生也就丧失了科学的基本精神。这样,在转圈圈内的高度活动(熵极大化)并没有明显的推动基础科学的进步。反而是,造就了大批的“拟似科学”理论。如果一个人要把这类“拟似科学”理论大部分学完的化,大概也就成老头了。

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理性科学的出现或再度热闹有了条件。

首先的表现就出现在科学论文的出版上。在互联网以前,得不到出版的论文几乎等价于判了死刑。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出版或网页上的自由表达,打破了这一局面。因而,大量的“拟似科学”理论、或“伪科学”理论得以流行。学会对学科的垄断性被打破了。尽管学会以“经专家评审”、或“学术共同体的共识”的论文作为平台来组织其相关活动,但是,许多戴着面具的、充斥着怀疑的、不安分守法的“幽灵”还是在学科内外徘徊。

其次是学会内部的分裂性倾向被大众了解。数学模拟,在经过近30年的红火后,并没有象最初的推动者预想的那样成为科学发现的火车头,反而是成为学科内在矛盾被揭露的主要工具。绞尽脑汁的各种新奇的算法与对理论的各种满不在乎的烂用,导向对学科本身的科学性的质疑。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这已是公开的学科密秘。

在此大背景下,随着工业上的实际问题变得越来越跨学科化、综合化、深度上的复杂化等,没有一个高度的理性科学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也就不好办了。

这一背景下,对科学进步的追求将是更为理性的。

一个理性的科学理论:一方面要满足解决工业上的实际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的要求。

就此而言,理性科学的大致目标为:理论的简洁性和推理的经济性。或者说是:能大为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更全面的把握问题的本质。这一目标与广义相对论的初衷是一样的。

显而易见,风险与机会并存。

综观各学科,这一倾向已经抬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321952.html

上一篇:理性力学论评(3)
下一篇:影响因子评价与学术评价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