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博士申请制:亦真亦幻的改革

已有 7491 次阅读 2011-9-20 09:38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士申请制

      8月底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博士生入学方法。根据两校的入学方案,北大5个院系: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等,清华6个院系: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两校共计11个院系的2012年博士生入学方法将进行大的改革。这项改革被命名为“博士入学申请制”。即招生考试方式采取根据递交的申请材料,择优邀请申请人参加教授主持的专业及英文面试的方法。也就是说,今后这11个院系的博士生入学方式将由先考试、再复试这一传统方法改为由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对合格者再接受考核的办法。北大研招办负责人把此项改革的宗旨定义为选拔到真正的好学生。

      此项改革广受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界、教育界关注,并引发争论。应该说,此项改革在中国大学中具有一定的改革创新之意,但并不是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上博士生入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申请制,即符合条件的学生向拟申请的学院递送有关材料,学院不举行入学考试,主要是师生双向选择,导师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在申请制中,博士生选拔重在考查申请人的研究能力、研究兴趣、创新激情、研究潜质等。博士生候选人的研究计划与导师的研究专长相契合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形式在欧美大学中普遍存在。这种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是:1、大学有学术自由,学术至上的氛围。没有这种氛围的大学,是不太可能把选拔优秀并有潜质的学生当成一回事的,一不小心就成为自我利益的专属地。2、博士生质量与导师学术声誉挂钩:如果博士生质量与导师没有关连,或者关连度极小,则导师也不太可能真正把选拔优秀学生当成一回事。3、有严格的问责制度,即博士生入学后的表现与同意并签字同意其入学的教师有深切关连。如果其选择的学生质量差,研究水平低,则这们签字同意其入学的导师将负相应责任,甚至因此丢掉其饭碗。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大学才可以实施博士入学的申请制办法,否则,出现博士招生中的不正之风将是难以避免的事。二是考试制,即实行严格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只有初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的学生才能获得复试资格。这种方式在我国大学中广泛存在。这种方式强调入学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其中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是必要条件,并在博士生录取中占有较大权重。三是综合制,即综合考察学生的申请材料、推荐材料、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入学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等,各部分在综合评定学生总成绩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入学制度设计上,既重视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经历、研究成绩,也重视学生面试表现,重视申请者与导师之间研究方向上的一致性。这种方式在欧美大学和台湾大学中广泛存在。

      我们不可以孤立地认为三种方式的优劣,它们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中,都是不同大学选拔创新人才的一种举措。如申请制虽然在世界著名大学中广泛存在,但这种方式并不一定适应中国大学的实际,更不一定适应中国大学的所有学科。在中国社会十分注重关系的情况下,申请制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呢?虽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导师们的学术敬畏心,但具有这种敬畏心的导师有多少呢?这种敬畏心真得能够抵挡中国社会的人情风吗?我看危险。特别是在官员急于想戴博士帽的今天,一些学科,如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科,真可以拿出一个公平录取的“申请制”方法吗?我看更危险。所以,我的初步感觉是,“博士申请制”可以试行,但一定要有保证其公平、公正的制度做保障。我认为,目前这种方式只可在国内985工程类大学中试行,也只可在理工类学科中试行。否则,这种制度一定会生产出新的学术腐败,污染大学的博士生入学环境。反观之,考试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当下中国大学中,考试制虽然规定了考试范围,复试、录取要求,但各校在考试内容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导师在出题阶段、面试阶段也有很大的参与权,导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想法融入到博士生选拔中去,导师也基本上可以招到自己想招的学生。至少这种方式的缺点,我认为是可以避免的。我比较崇尚的是博士入学的综合制。这种方式注重申请者的材料,同时也注重面试(包括电话口试)和考试成绩,可以充分融入导师的意见,也可以激发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是选拔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博士能否成为创新型高级人才,入学选拔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只有树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博士生培养理念,注重研究方向的提炼,注重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国内外多校区、多导师培养方式的运用,注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入学方式上作文章,不如在培养过程上下功夫。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可能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如生源质量、导师水平、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教学研究硬件配备等。于其在入学方式上想办法,不如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培育大学文化,促进导师投入,增加教学投入等。

      由上观之,北大、清华的博士申请制改革,在当下中国大学博士入学方式上算是一个探索,有其可赞之处,但这项探索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是一项亦真亦幻的改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88304.html

上一篇: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对立关系
下一篇:九月高教关键词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20 刘全生 唐常杰 刘洋 贺乐 赵美娣 周海华 李冰 曹广福 李健 逄焕东 董志刚 曹小晶 杨秀海 曾新林 桂耀荣 程光伟 goodnews xqhuang zhouguanghui xiaocao8109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