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对立关系 精选

已有 6559 次阅读 2011-9-18 15:07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心灵自由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生活价值的教育、是倡导资源善用、宇宙和谐的教育。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广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开放发散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强大坚实的发展潜力,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之目标。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教育。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性、专一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专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目标。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目标。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教育模式,而是统一互补的两种教育模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技术只能知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这个“应当怎样”正是通识教育所要研究和告诉我们的问题。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用“半个人的时代”这一标题谈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化问题。美国政府在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的震动,提出的对策中写到:最杰出的科学家,从不是局限在他们个人的领域内。通晓和熟悉艺术及人文学科,促使优秀科学家的视野变得敏锐。只懂专业技术而灵魂苍白的人是“空心人”;不懂技术、侈谈通识的是“边缘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是世界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经验。美国大学的通识课学分一般占到30%~40%左右;日本大学通识课学分一般占到24%~30%左右。美国的哈佛大学从1978年开始,对学生进行“五大领域”即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数学和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等的通识教育。2007年进一步丰富为八大领域,即美育与解释性的思维(Aesthetic and 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文化与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伦理思维(Ethical Reasoning);生命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质科学(Science of Physical Universe);各国文化与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世界中的美国(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现在哈佛大学通识学分占比在40%以上,麻省理工学院通识学分占比在25%左右。
      至于学习通识教育的时间,我觉得并不一定严格地抽出一定时间去学习相关课程,而是应该把握每一个学习通识课的机会。如学校中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自己身边可以看到的所有非本业的书籍,这些都可以促进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思维能力的开放,增加人们的人文情怀。相反,如果严格把自己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之中,则易于使自己成为孤陋寡闻的人,限制自己的思维。
      总之,一个人不管什么时间,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心身素质等。
 
附学生邮件:
你好,刘老师:
      我是今天夜晚向你要邮箱的一名大四学生,黄教授确实讲的很不错,知识很渊博,本人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其实到现在看来,我们研究来研究去,大部分都是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包括周易也好,其真正的精髓还是在古时所提出来的,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给你写这个邮件是借以以后有机会能够多向你学习与交流,能够向你多学习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博大与精深,当然这种古典文学已经包含了哲学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特别是先秦与孔孟等。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希望能够向你请教一下,虽说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我希望能从你给我的解释之中悟到一些真谛。就比如今天夜晚所讲的是全人教育,归根结底提到了一个素质与道德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等等。从宏观角度上讲老师讲的确实都对,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我们是一个自然人,逃脱不了世俗的纷扰,对于我们应该是从微观角度上讲的,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难道我们应该去每件事都按照那个全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学中庸之道,去做中庸之事。更具体一点说,我们是做一个精神层次很高,素质很高的普通人,还是做一个有某些特长,能够实质性的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某些事业或事情的人?意思就是去做一个素质道德高尚的人还是做一个确实有实在技能或技术的人,但是素质也就一般,不是全人的标准,因为把自己的要求降低了。也许你觉得做一个全人和做一个确实有某方面技能的人并不相悖,可以一起进行。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毕竟精力有限,我们是一个自然人,不是理想化的。举个实例,比如我们要去赶着上班,而且正好需要一个很重要的谈判,正好遇到一辆公交车,但是人估计坐不了需要等下一辆,那时我们还要为了那份清高去不拥挤么?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究竟是做一个普通的全才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专才呢?
      恳请老师能够给予指正,不过黄教授是台湾的,我希望也能像黄教授那样不带有政治色彩,只从学术方面能够对我加以引导,我们能够从刘老师的话中悟出新的真谛,同时感谢刘老师对我的关注。
此致
                                                        敬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87712.html

上一篇:名校招生陷井的背后
下一篇:博士申请制:亦真亦幻的改革
收藏 IP: 219.150.142.*| 热度|

5 陈小润 许浚远 闫纪铮 李志俊 lia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