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 行)

已有 9714 次阅读 2010-11-3 14:3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健康, 传染病, 中医药防治, 临床科研体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102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中医〔201027号)精神,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5年建设,建立和培育一批稳定的、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快速反应、高效应对传染病的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专家保障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

2.形成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临床科研结合,推动成果应用,有利于中医药传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

3.围绕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产出一批成果,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提供有效技术方法和科学证据,丰富理论体系,促进学术发展。

4.及时了解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动态,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努力提高中医药应对传染病临床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阶段目标

12011年,初步建立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组织机制和科研组织模式。

22012年,搭建形成信息平台和基本数据库,产生一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技术成果,形成若干临床实践性强、效果稳定可靠的中医诊疗方案;初步形成临床科研结合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临床科研结合、信息交流及时、研究方法规范、科学支撑有力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

    二、工作职责

临床科研体系是依托我市相关传染病防治和科研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中医院),结合各单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力量共同组成的整体化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坚持“临床科研结合、中西医结合、平战结合、继承创新结合、管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建立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以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通过决策调控系统、专家保障系统、临床科研系统的良性整体运行,及时总结并不断优化中医药临床救治和预防方案,客观评价中医药防治效果,科学研究解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不断促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特色优势发挥和能力提升。

    (一)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由卫人委列出名单)

    1按照国家和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2.组建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包含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突发传染病4个小组)。

3.建立完善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组织协调工作机制。

4.组织实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医疗和科研项目,确立项目标、任务及承担单位。

    5.负责我市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临床救治、科研组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建设等工作进度和质量监管。

    (二)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由卫人委列出名单)

    1.参与我市临床科研体系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2.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参与制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应对传染病临床诊疗方案、预防方案。

    3.对我市承担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科研项目、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基地

    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基地挂靠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负责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信息的收集,包括收治患者的临床信息、救治方案、疫情动态等,结合国内外本专业学术进展及传染病流行概况,形成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数据库,并进行汇总分析。

    2.围绕确定的重点病种(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突发传染病),结合我市优势,开展理论和临床研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挖掘、整理、总结临床经验,制定、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不断修订优化。

    3.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及时掌握我市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中医药诊疗规律和防治方案研究,并在体系统一组织部署下开展协作。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法定和新发传染病进行医疗救治,并具备传染病急危重症的诊治能力。

5.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广科研成果,提高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广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普教育等。

    三、实施方案

    (一)组织建设

1.在我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健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组织领导机制,确保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顺畅。

2.成立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及其各专业组,不断完善其工作制度。

3.完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临床应急救治保障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4.建立 “临床与科研结合、中西医结合、平战结合、继承创新结合、管产学研用结合”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国家部署,省市协调,专家指导,基地负责”的职责进行组织管理。

(二)队伍建设

在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建中医药应急救治的一线、二线专家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治的临床能力和科研素质。

(三)信息平台建设

在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协调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沟通方式和机制,及时汇有关临床科研信息,形成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递、研究数据详实有据、体系各方资源共享。

(四)科研机构建设

临床科研基地建设单位要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的工作,按照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的重点任务,明确优势领域,开展相关临床、药物筛选等研究,解决临床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一线救治和预防提供科技支撑。同时系统梳理各地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经验和理论,开展基础性、培育性研究;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进一步丰富中医药防治疫病理论。

(五)救治能力建设

临床基地建设单位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特色和优势,对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突发传染病开展医疗救治,制定实施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不断修订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体系总体规划。

2.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建立本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导管理机制。

3.相关建设单位要完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的应急救治和科研组织机制。

    (二)人员保障

    1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措施,积极吸纳各方面专家参与到本地区传染病防治临床和科研各环节工作。

2.临床基地建设单位要制定鼓励临床及多学科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制度。

    (三)经费保障

体系建设和运行资金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1.积极争取国家引导性经费(重大项目和行业建设项目),保障基本科研活动的开展。

2.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向财政申请建设经费,以便在制定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相关规划、安排信息系统和机构建设、组织人员培训及安排卫生应急经费和物资储备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3.基地建设单位为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物资储备等财力物力保障。

    (四)制度保障

    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地区中医药应对传染病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临床科研体系有效运作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临床科研协作制度、信息沟通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等。

五、验收形式

由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参照我市重点专科检查的评价表格,制定临床科研基地验收量表,2015年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验收。 

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

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名单 

序号

地区

建设单位

联合建设单位

研究室主任

1

北京

北京市地坛医院

 

 

2

北京市佑安医院

 

李秀惠

3

北京市朝阳医院

 

 

4

天津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曹武奎

5

天津市海河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

河北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刘恒军

7

山西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

赵建平

8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

 

唐桂兰

9

辽宁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高军

10

吉林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闫世明

 

11

黑龙江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冬梅

12

上海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陈晓蓉

1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曙光医院浦东传染病分院,曙光医院浦东肺科分院﹡,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建杰

14

江苏

南京市第二医院

 

 

15

浙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六医院

 

娄国强

16

安徽

合肥市传染病医院

安徽省中医院

刁联硕

17

福建

厦门市中医院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中心﹡,厦门市第一医院

陈进春

18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福州市肺科医院

 
 

19

江西

江西省胸科医院

江西省中医院

李新如

20

山东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陈士俊

21

河南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郝义彬

22

湖北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

 

朱清静

23

湖南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元林

24

广东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复春

25

广东省中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吕玉波

26

广西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医医院

赵劲民

27

海南

海南省人民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中医院

 

28

四川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温贤敏

29

重庆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黄成瑜

30

贵州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阳市传染病院

程明亮

31

云南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省中医院,云南省传染病医院

 

32

西藏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33

陕西

陕西省传染病医院

 

马羽萍

34

甘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兰州肺科医院

 

35

青海

青海省传染病专科医院

青海省中医院

马如存

36

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韩玉霞

37

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成新

3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39

总后勤部卫生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吕吉云

40

在京中央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

 

张洪春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

董小平

 

注:标者暂不作为临床基地建设单位


国中医药函〔20103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成立中医药防治

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

    为促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11号)要求,经研究,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指导、参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的研究制定。

    (三)进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医疗和科研重大项目的宏观指导和论证。

    (四)组织有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并对相关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五)对各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

    二、专家委员会工作方式

    专家委员会在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相关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

    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见附件)

     长:王永炎

    副组长:张伯礼刘保延晁恩祥王融冰

    办公室:范吉平刘清泉李秀惠张忠德 陈晓蓉 王玉光 吕爱平

    联络员:刘文武王思成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65人)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序号

地区/单位

姓名

工作单位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书臣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3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范吉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5

吕爱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6

刘保延

中国中医科学院

7

安效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8

张燕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9

李国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0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子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舒跃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董小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在京

中央单位

刘清泉

北京中医药大学

15

刘景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16

周平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17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

18

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

徐小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

晁恩祥

中日友好医院

21

北京

王玉光

北京地坛医院

22

王宪波

北京地坛医院

23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24

刘 

北京中医医院

25

李秀惠

北京佑安医院

26

王 

北京朝阳医院

27

天津

孙增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8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9

河北

耿立梅

河北省中医院

30

山西

张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31

内蒙古

苏木亚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32

辽宁

张明香

辽宁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33

周学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34

吉林

宫晓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5

黑龙江

王有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6

上海

吴银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7

陈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38

张志勇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39

陈晓蓉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40

江苏

奚肇庆

江苏省中医院

41

浙江

过建春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42

安徽

张国梁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3

福建

李学麟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4

江西

尹燕耀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45

山东

张 

山东省中医院

46

河南

徐立然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7

湖北

罗欣拉

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8

涂晋文

湖北中医学院附院

49

湖南

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0

广东

张复春

广东省广州第八医院

51

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

52

广西

翁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3

海南

张永杰

海南省中医院

54

四川

何成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55

温贤敏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56

重庆

雷正荣

重庆市中医院

57

贵州

葛正行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8

云南

梁晓英

云南省中医医院

59

西藏

占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60

陕西

曹利平

陕西省中医医院

61

甘肃

时吉萍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62

青海

桑 

青海省藏医院

63

宁夏

高如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

64

新疆

李风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6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何念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80018.html

上一篇:天宁岛的烧烤晚会
下一篇:从“伤寒病”到《伤寒学》
收藏 IP: .*|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