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39)

已有 1961 次阅读 2019-11-16 22:2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医学, 古代医学, 科学中的革命

一三九、《科学中的革命(新译本)》

2017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I.伯纳德·科恩I.Bernard Cohen)的《科学中的革命(新译本)》,译者是鲁旭东赵培杰

(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科学的革命史观做了深刻全面的述评,并对四个世纪以来的近现代科学革命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科学革命的概念史研究方面,《科学中的革命》堪称经典。在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恩发现,所有科学中的革命(广义的科学革命)都要经过四个主要的前后相继的阶段。科恩所提出的划分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项标准,构成了他在本书中的分析框架。据此,他对自17世纪以来的科学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细心地梳理了“revolution”这个概念从科学的专业领域被引入社会政治领域,最终又返回到有关科学评价的讨论中的历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概念含义的演变和不同人使用这一概念时赋予的不同含义。

(二)作者简介

伯纳德·科恩,自然科学史之父萨顿在哈佛亲炙的第一代的两大门徒之一,并在萨顿之后接手国际权威科学史杂志ISIS的主编多年,生前是哈佛大学科学史系Victor Thomas冠名教席的终身教授。他是牛顿《原理》现代版的权威编辑与注释者。其他代表作包括:《科学中的革命》、《牛顿物理学的诞生》、《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杰佛逊、富兰克林、亚当斯与麦迪逊政治思想中的科学》等。

鲁旭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世界哲学》副主编,译有《科学社会学》、《基督教世界中的科学与神学的论战》、《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等西方科学史的重要学术著作。

赵培杰先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三)该书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科学与革命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科学革命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证据

第二部分 历史上对“革命”和“科学中的革命”的看法

第四章 “革命”概念的转变

第五章 科学革命:对科学革命的首次承认

第六章 第二次科学革命及其他革命?

第三部分 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第七章 哥白尼革命

第八章 开普勒、吉伯和伽利略:物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第九章 培根与笛卡尔

第十章 牛顿革命

第十一章 维萨里、帕拉塞尔苏斯和哈维:生命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第四部分 18世纪革命概念的变化

第十二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变革

第十三章 18世纪的科学革命观

第十四章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第十五章 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十六章 德国不断变化着的革命语言

第十七章 工业革命

第五部分 19世纪的科学进步

第十八章 依靠革命还是经由进化?

第十九章 达尔文革命

第二十章 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

第二十一章 一些其他的科学发展

第二十二章 三位法国人的观点:圣西门、孔德和库尔诺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

第二十四章 弗洛伊德革命

第六部分 20世纪——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五章 科学家的观点

第二十六章 历史学家的观点

第二十七章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二十八章 爱因斯坦论科学中的革命

第二十九章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第三十章 结论:作为科学革命特征的改宗现象

补充材料

1.1 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4.1 马修·雷恩与英国革命

4.2 克伦威尔与革命

4.3 宗教改革即为革命

5.1 革命、创新和改良

5.2 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中的革命:维萨里和哥白尼

5.3 数学中的革命

7.1 哥白尼对科学实在论的革命性倡导

7.2 17世纪人们对哥白尼和天文学的一些看法

7.3 路德、梅兰希顿和多恩

7.4 J.-S.巴伊与史学家虚构的革命

9.1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革命”

9.2 笛卡尔和数学中的革命

11.1 约翰·弗赖恩德论哈维和医学

11.2 帕拉塞尔苏斯与革命

13.1 J.-S.巴伊的科学革命论

13.2 西默和马拉自称的革命

14.1 恩格斯对拉瓦锡在化学中的革命与马克思在经济学中的革命所做的比较

14.2 利希滕贝格论科学中的革命和拉瓦锡的化学革

15.1 休谟的所谓哥白尼革命

18.1 一些19世纪论述科学中革命的理论家

18.2 革命和进化:马克思,彭加勒,玻尔兹曼,马赫

18.3 克洛德·贝尔纳论述科学发展的著作中对进化革命的比较

19.1 达尔文的革命意识

21.1 福格特:曾经身为政治革命者的科学家

23.1 恩格斯关于科学中的革命的一些论述

24.1 “恋父情结(The Electra ComDlex’)”

25.1 对20世纪科学家的科学革命观的一些补充

25.2 一场柏格森革命?

25.3 社会科学中的革命

26.1 20世纪一些替代科学革命的学说

26.2 迪昂论科学中的进化与革命

29.1 库恩对大陆漂移编史学的影响

关于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注释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四)专家评介

刘兵:美国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以及他的几部著作的中译本

 2003年6月20日清晨,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史荣誉退休教授伯纳德·科恩(I.B. Cohen)逝世,享年89岁。

 科恩在191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33年进入哈佛大学求学,193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直到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才设立了科学史专业的博士学位,当时在那里执教的乔治·萨顿以当代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而闻名,不过,萨顿一生中直接指导的科学史专业学生为数甚少,而科恩,则是仅有的两位在萨顿的直接指导下获得科学史博士学位的学生之一。实际上,当科恩于1947年获得科学史的博士学位时,他也是美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位科学史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萨顿之后,他也曾多年负责编辑由萨顿创立的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从1942年起,他就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任教生涯,此后,他一直在哈佛大学工作,于1977年成为维克多·托马斯教席教授,1966年,在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建立过程中,科恩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其科学史的研究中,科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对17-18世纪物理学发展,以及美国科学的兴起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出版有《新物理学的诞生》、《牛顿的自然哲学》、《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相互作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某些接触》、《科学中的革命》等多种重要著作,据说,就在他逝世的一周之前,还刚刚寄出了一部关于数字的手稿。但在其著作中,他本人最为看重的,是其历时15年翻译而成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英译本。就科学史的组织活动来说,科恩也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第一任副会长(1961-1968)和会长(1968-1971),以及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等职务。他也曾因其出色的成就而获得了多种的荣誉,特别是在1974年获得了萨顿奖章,于1986年获得了普利策图书奖。

虽然科恩的科学史研究集中在西方科学史的若干领域中,但他的著作仍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科恩去世后,一些网站上贴出了一些纪念性的贴子,也都提到了他的著作的中译,但其中也都有些遗漏,除了80年代像在《科学哲学》等刊物上的一些译文之外,其实科恩的第一本有中译文的著作,是科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由葛显良翻译的《牛顿传》。其实,严格地讲,这并不是科恩的一部书稿,而只是他为多卷本的《科学传记辞典》所撰写的牛顿的长篇条目!一个条目居然能够摘出来成为一个单行本的著作,这也算是件难得的事吧。

 科恩的《科学中的革命》一书原版于1985年出版,然而,在1987年时,国内就出了影印版,那时,在国内还没有把版权当作重要的问题,许多重要的原文书被影印,以解决资料严重缺乏的之需。这些书对于国内学术界一度曾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恩的这本书自然也是样。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在研究科学史中科学革命问题时,就是读的这本影印书,而且确实获益非浅。后来,这本书的第一个中译本于1992年问世,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杨爱华等翻译,黄顺基等校),起名为《科学革命史》,遗憾的是,这个译本把约占全书1/3篇幅的“补充材料”和参考文献部分全部略去了。这个遗憾直到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鲁旭东等人翻译的《科学中的革命》的全译本后,才得到了弥补。在科恩的全部著作中,《科学中的革命》也是一部与其他著作很有些不同的著作,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编史学著作。在此书出版之前,我国学界对于科学革命问题的看法,主要受到来自美国科学哲学家(当然也是科学史家)库恩等人观点的影响,但库恩虽然同时也是科学史家,其科学革命的理论却更是一种科学哲学的理论,甚至在他本人的具体科学研究中,也未能得以应用。相比之下,科恩对科学革命的研究则更表现出一种科学史家的特点,因而,此书的引进(即使是影印版或者第一个不完整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国内学界的意义显然是非常重大的。完全可以相信,对于科学革命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科恩的工作的影响在未来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科恩的另一本书《牛顿革命》原书出版于1980年。对于牛顿的研究,是科恩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他的这本有关牛顿与牛顿革命的研究著作当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早在1987年,正值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300周年纪念之际,北京大学的几位研究生(颜锋、弓鸿午和欧阳光明)便将此书译出。笔者当时也曾有幸读过此书的翻译手稿,并在自己研究文章中引用过有关内容)。但当时国内虽然还不存在版权问题,出版界的形势却并不乐观,出书远不像今天这般容易,因此,虽然有了中译稿,正式的出版却一拖就是十多年,直到我在1999年为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三思文库》的科学史经典系列丛书时,才将此书收入丛书。在原作出版了20多年后,这本书的中译本,对于中国的科学史工作者和其他关心科学史的人士,也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科恩本人没有来过中国,但他的著作却在中国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此正值科恩刚刚逝世之际,回顾一下他的几本书在中国的经历,也算是对这位美国的科学史前辈的一种纪念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6424.html

上一篇:李明远:“虚”的探讨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40)
收藏 IP: 120.229.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