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三年时间,雕琢一个观点 精选

已有 6351 次阅读 2011-8-22 06:43 |个人分类:科研涂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8年4-6月,我还在做实验准备博士生开题报告的时候,从实验结果里面发现了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现象,当时准备开题匆忙,也没有仔细考虑。到了秋天开题之后,我和导师都对这些现象颇有些兴趣,正好当时09年的北美催化会议征稿,于是根据我们手头的数据,加上一些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1月份写成一个摘要寄过去,居然被录用做口头报告。

会议之前又做了一些实验,数据更多了,但是结论仍然不明显,数据不能很高的rationalize。于是09年6月,在会议上只报告了实验结果,并没有讲太多结论性的东西。当时会场上大概有四五十人,有不少人表示对结果很有兴趣,但是都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会议回来之后,认真回顾了一下,觉得能想到的该做的实验都已经做过了,但是问题就是无法解决,决定从文献里面找答案。认真研读了几十年来碳负载催化的文献,发现关于我们这个问题,文献报道的结果也是mix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如果把多年以来文献的结果放在一起,总结正面文献的共性,总结负面文献的共性,还是能找出一些规律的,而我们的结果,也符合这些规律。于是提出一个猜想,但是没有实证。这个时候读了王鸿飞老师的博客,意识到非线性光谱实验可能能给我们一些信息,于是还去找王老师的师妹Elsa Yan实验室的博后讨论过实验设计的问题,但是因为funding agency不希望我们花太多时间和资源在太偏离应用的方面,所以非线性光谱实验并没有做。09年11月,把我们的猜想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年会上宣讲,并写成文章投稿。

2010年1月,文章的评审意见回来,感觉审稿人有些故意挑刺,很多评论没有太多道理,但是有一条评论激发了我们的想法,于是补做了同步辐射的光谱数据,同时回应了审稿人的其他评论,3月份把文章修回。5月,收到再审意见,审稿人仍然不同意发表,于是改投其他期刊。

6月,在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上给了墙报,包括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在给墙报的时候,与Purdue大学的Fabio Ribeiro教授和Argonne National Lab的Chris Marshall博士进行了很多讨论,Fabio教授还提出可以帮我们进一步做一些反应。但是当时我在实习,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做实验。

8月份收到了文章接受的通知,同时样品寄给了Purdue。9月到10月,收到了Purdue发过来的若干数据,但是当时忙于一个项目的中期检查,也没有仔细考虑数据。到了2011年1月,又重新把数据整理出来,发现跟我们之前的猜想基本符合。导师3月份参加ACS会议,跟Purdue的合作者交流了情况,又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但是这批数据,因为不够完整(主体还是我之前接受的那篇文章),其实已经很难发表了,于是5月份,我把它写到了我的博士论文中。一个讲了三年的故事,终于可以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参考阅读:
吕佳龄:一个题目讲了三遍,是重复还是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5223&do=blog&id=477763
金小伟:两年磨一篇——记一篇文章投稿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56&do=blog&id=4765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1-478114.html

上一篇:也谈在美国找助理教授
下一篇:有些人真是喜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大放厥词(微博)
收藏 IP: 72.88.234.*| 热度|

16 吴飞鹏 马臻 肖重发 唐常杰 孔晓飞 吕佳龄 黄锦芳 徐耀 麻庭光 张玉秀 陈斌 罗淼 施泽明 xiaxiaoxue86 neilchau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