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也谈在美国找助理教授 精选

已有 26735 次阅读 2011-8-21 08:0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助理教授

一直想写篇这样的文章,可是懒得下笔,主要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正好马老师写了一篇,我就在这篇上评论一下,这下省事了,不用考虑文章架构,呵呵。。。以下是马老师原文,以及蓝色的我的评论:

美国的招聘标准和中国不大一样。海外留学生联系国内高校,一般是先投个简历,国内负责招聘的人看了觉得还差不多,经过系层面的讨论后,才让填写申请表。他们没有事先限定一定要招从事什么课题的新教师,而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see what can we get。如果看到简历上有Nature,Science,一定会考虑。更多地进行总体考量:(1)这个人是不是优秀?(2)来了以后有没有可能拿到项目?(3)符合不符合学科发展需求?这时,如果有对你“知根知底”的人能给你“背书”(endorsement),那会很有帮助。
 

美国教授的评价,基本上是看三个方面,包括科研、教学和服务。服务这一点,因为应聘助理教授的人大多还没有开始职业生涯,所以从申请材料上不太容易看出来。当然,很多时候面试的时候会体现出来。但是很多研究生和博士后,现在也有组织会议的经验,审稿的经验等,这都是算数的。

再说教学,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来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对于申请者的教学经历是一定要看的。这些学科的博士生,基本上都带过助教,那么助教的经历,就很重要了。很多学校甚至都会要求申请者提供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如,学生期末的网上评价,等)。有些同学有个误区,觉得自己来美国读博士就是做科研的,不是教本科生的,所以读博士期间尽量找fellowship和助研的机会,减少自己助教的时间,对于自己的助教也简单应付。这样的话,找工作的时候找不到教职,也是很正常的。学校招聘的人会说,OK,你既然对教学没有兴趣,那应该去国家实验室或者企业的研发实验室啊,为什么要来大学呢?自然而然的,拒信就来了。。。对于工程学科和生物医学来讲,相对而言教学任务没有那么重,所以对教学经验没有那么看重,不要求有助教经历,但是也要求提交一份教学计划。当然有教学经验总是好的。我做助教期间曾经帮助教授设计了一些新的习题,教授在推荐信里面写了这一点,就有招聘委员会主席对此赞不绝口。

再看科研。其实说来说去,科研是最重要的,对科研的衡量,其实也是马老师在原文里面提到的三点,不过顺序可能要颠倒过来。第一是要看方向,是否是系里需要招人的方向,是否跟系里现有教师的科研方向构成较好的互补,都是很重要的。近年来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各个学校都在成立各种研究中心,以中心的名义,向NSF、DOE等机构拿钱。那么,你的方向如果能正好填补这个中心的一个空白,那你就是perfect candidate了。第二点,就是看你能给学校带来多少收益,也就是你能拿到多少经费。所以在申请助理教授的时候,还要提交一个科研计划,大概介绍一下今后要做的3-5个研究方向,招聘委员会要判断你写的方向是否有可能拿到钱,也要根据你写作的情况判断你的思路是否比较完善,亦或是随便拍脑门想出一个东西来的。

如果大概的说说这个招聘过程,以工学院为例(其他学院可能多少有些不同),比如一个学校的一个位置,收到两百份简历。那么首先可能制定出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要求有博士后经验的,那我这样的简历就直接被扔掉了,比如要求有5篇以上第一作者文章的,比如要求有两个学期以上助教经验的,等等,先把不合规定的,以及研究方向明显不合适的申请者扔掉,这时候大概会剩下50-100人,这个时候招聘委员会就开始看简历了,基本上大概筛到10-20人左右(基本上根据个人喜好,基本上只要有一个人不喜欢你,其他人没有异议,你就被扔掉了),开始要推荐信,然后结合推荐信内容继续筛,选出3-5个人onsite面试,有些学校在此之前还会先打电话面试一轮。onsite面试之后,招聘委员会给出建议的人选,报系主任批准,报院长批准,报教务长批准。


而美国招聘,别看学术会刊上刊登了上百个(例如化学类的)招聘广告,但可供应聘者选择的余地很小。化学分为有机、无机、分析、物化等,你读物化的人去报有机,一定中不了。你学无机的去报分析,一定中不了。因此,一上来就大多数广告都没有用了。再说物化吧,有的广告上写明招“生物物理化学”,或者“分子光谱”,于是选择面又小了!更有甚者,限制了具体的研究课题,比如“生物质能源”。不是做这个方向的去申请,根本不会中。


如同我上面所说,在科研里面,方向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读博士、做博士后,选择方向是最重要的。当然,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申请者都要做博士后,所以还有一种选择方法,就是博士期间选择能打好基础的实验室,然后博士后期间再选择比较热门的实验室。这样也有其道理,毕竟从开始读博士到找教职,可能有5-10年的时间,热点是会变的,而从开始做博士后到开始找教职,时间短很多。当然,做选择的时候,也是体现自己对未来热点判断的时候,你的判断力好,选中了热点,恭喜你,你就是job market上的star,你选了个三年以后没有人care的方向,就算你文章很多,也很抱歉,你自己的选择失误,怨不得别人。

 
我当年也吃了闭门羹。先从我的背景谈起:在国内我研究生读的是催化,属于物理化学。到美国读博士,我读和催化相关的表面化学,属于物理化学。继续在美国做博士后,重新研究催化。我本来以为能“两道同吃”,即美国化学系能报美国化工系也能报。但一看广告,当年指明招催化的学校才5个,我只能硬着头皮“海投”了,连招无机材料的院系也投,因为不投就更没有机会了。结果这些“和需求不吻合”的申请,都挂了。而“和需求吻合”的申请,也有问题:在美国,催化属于化工,而在化学系很少有催化的。要报化工系助理教授,别人说至少要有个化工的硕士(因为要从事化工教学)。而即使我硬着头皮去报,也没有用——入职后教化工的课非常困难,我没有学过化工。而报美国化学系物理化学,他们要的是基础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化学。结果两头不着杠。

马老师这里有点不走运,催化这玩意儿,特别是马老师硕士和博后期间做的多相催化,在美国确实慢慢的在转移到化工系了,而你没有化工系的教育背景,能否教好化工系的学生呢?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是你要想找化工系的教职,你就要在这方面努力啊,比如你至少要学习一下化工系的专业课吧。所以像马老师这种背景,要么转到化工系做个博后,要么专心在化学系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方面的教职,都是可以的。机会比较少,但并不是没有。
 
说到底,专业选择、去哪里读博士、跟谁读博士,对于能否在美国找到教职很重要。当然,是否做出ground-breaking, earth-shaking的工作也很重要。但是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因此大多数美国毕业的博士都没能当上助理教授。
 
那么,在美国当上助理教授的比例是多少呢?科学网上有很多“老法师”,不乏海外教授,我对他们是尊敬的,的确很强。网上也常吹嘘谁谁谁是美国助理教授。的确,在美国的华人助理教授并不少,但是除以出国的总人数,比例很小。最简单的就是,大家想想自己读大学的院系,听说过几个系友是美国大学助理教授?还有个算法:取美国一所中等程度的研究型大学(约60-70名),看看每年系里招多少博士生,招多少新教师,后者除以前者即可作为大致的参考。当然,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的“从教率”一定高于非名牌大学,也就是说有的学校能达到30%,而有的大学不超过5%。还有个信息就是:一个职位有上百个人甚至几百个人竞争,不但和同龄人竞争,还和积压几年的博士后和别的学校想跳槽过来的助理教授竞争。当然,有的“领先者”到处应聘,能拿几个offer,到时候他又不去,把别人的机会也挤掉了。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至少对化工系来说,出助理教授比较多的几个地方,一般来讲都是二流的化工系,而不是一流的化工系。原因,据说是因为一流的化工系毕业生找工作太容易了,所以懒得去做博士后了。。。比如说这几年找到化工系助理教授的人里面,几乎没有MIT的博士。

 
和中国还有区别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还是很大的,很多学院正转为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扩大了,很多学校急着搞硕士点、博士点。因此,如果你不能去“985高校”任教,还能去“211高校”,还能去“省属高校”。但是美国就不同了,你一般考虑去“研究型大学”,不想去100名开外的大学。美国有约3000所大学,大多数美国大学没有研究条件,只能带本科生,项目都申请不到。

这个观点很新奇啊。美国100名的学校,研究条件比中国100名的学校还是好不少的。但是中国有一点特殊情况,就是大城市高校比较集中,所以如果能在大城市的省属高校开展研究,只要有最基本的条件,各种测试,自己学校不一定有,但是可以到同城其他学校去做。这是在中国大城市的优势,而在美国,没有就是没有,别的学校都在几百里之外。

这里还有一点区别,就是我的感觉,国内很多仪器设备是有,但是都在所谓的“仪器中心”“分析中心”。我曾经跟我在清华读博士的同学交流,发现结论是,我只有两台正经仪器可用,但是我可以24小时玩它们,在清华,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仪器都可以用,但是一周加起来也拿不到24小时的使用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1-477815.html

上一篇:关于生物质转化和生物能源答傅霖博友
下一篇:三年时间,雕琢一个观点
收藏 IP: 72.88.234.*| 热度|

25 马臻 蒋密 吴飞鹏 刘庆丰 刘玉仙 曹俊兴 朱军 施泽明 唐常杰 王伟 蒋继平 赵凤光 杨海涛 吕佳龄 肖振亚 刘钢 伍松林 吴明火 金小伟 周向进 梁建华 朱志敏 Imperfectionist xiaxiaoxue86 dashit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