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平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ping2009 面对地震专家与您论道纹坪,置身围棋高手听我谈天说地。

博文

两位良师,一个时代 精选

已有 6261 次阅读 2009-9-2 09:41 |个人分类:春夏秋冬|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教育, 人物纪事, 地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玉梅

 

【按:9月1日下午,我们地学院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及中国气象局等各地学相关系统,超过700名的2009级新生,这是些浑身充满朝气的年轻学子,希望他们面对新的环境之时,能够尽快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发奋学习,健康体魄,提高修养。本篇文章为我的一位同事于2008年学校成立30周年所写,现转载于此,感谢30年来站在我们地学院讲台的近600位地学前辈与同行的辛勤工作,也与新一级的同学们共勉】

 

春光旖旎的清晨,走在艳阳普照的校园路上,青草的微笑和露珠的芬芳每每令我忘却年龄,仿佛重返求学岁月。十二年光阴流转,十二载丽日霜天。成长的历程演绎出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此刻眼前频频闪现的却是地球科学学院两位兼职教师的身影。

 

(一)曹家欣教授

大约是2004年,听说我要到研究生院工作,老师想起了一件往事。早在研究生院成立之初,应一位学界前辈之邀,她每周搭乘公共汽车从北京大学赶赴玉泉路,为同学们讲授“第四纪地质学”课程。

那时候,北京城的公交车非常拥挤。老师虽然已届退休年龄,每次乘车也只能一路站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一天,她又被旁边一位乘客撞到,剧痛无比,周围却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根本无法查看。下车后,疼痛丝毫没有减轻。老师用冷水洗了洗脸,走进了教室。年轻的学生并没有发觉他们的老师有何异样。讲完课,她才自己乘公交车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一根肋骨断了。所幸不需要打石膏。下一周,老师仍不动声色地来上课。师生们均不知情。

谈及这段令人动容的经历,老师依然平和如昔。她要求我继续为她保守她已经严守多年的秘密,尤其不要告诉当初邀请她的那位前辈。可惜我只做到了一半。我没有把这件事讲给长者听,直至他仙逝;然而,我实在无法克制自己讲给学生的欲望。老师,真的很抱歉!祝您健康长寿!

 

(二)张守信研究员

刚刚故去的张守信老师曾开设“理论地层学”课程长达25年之久。我们那一届选这门课的共有11位同学。在我成绩单上列出的十七、八门课当中,这是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

说来惭愧,虽然很喜欢这门课,也从不迟到早退,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毛病导致我总是在瞌睡中错过了大部分精彩内容,非常遗憾。尽管如此,老师的只言片语和《理论地层学》专著仍足以令我受益终生。无论是否存在争议,至少在那个年代,对于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的很多论述是别开生面的、惊世骇俗的。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观点,全新的视角,完全颠覆了往昔我对地层学的肤浅认知,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不遗余力地去纠正别人:“××系××组的说法不合理”,“组可能是穿时的”,等等。

老师出的考试题也与众不同。闭卷考试,除了最后一道题10分以外,其余都是分值为1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有同学交卷老师便开始批阅,试卷的主人们围观,顺便等候未答完的同学。即便在当年,这也算够特别的了。如果发现哪位同学考得很好,老师就高兴得不得了。

最后一次见到老师,是2002年前后在地质地球所的一间办公室偶遇他修改文稿。之后我回到研究生院工作,以为可以有机会常见了,没想到他却不幸染疾,再无缘一面。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

 

后记:讲述这两位老师的故事,也许潜意识中有一丝隐忧:若干年后,新一代的青年学生很可能不再关注这些曾经为我们指引道路、给予我们光明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忘记历史不是可耻而是可悲。希望大家都能够怀着一颗宽容、博爱、感恩的心,拓展自己的人生,温暖我们的世界,照亮宇宙的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252826.html

上一篇:地震断层与环境保护 【漫谈地球物理】之四
下一篇:渐行渐远的星球【漫谈地球物理】之四点二
收藏 IP: .*| 热度|

18 曹俊兴 苏青 薛长国 孟津 毛飞跃 梁进 朱志敏 罗帆 吴飞鹏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畅 吕乃基 苗元华 王力 陈湘明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