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w958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95820

博文

早安中国,晚安中国

已有 4777 次阅读 2013-11-8 21:30 |个人分类:偶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 晚安


           下午听完讲座,从六教走出来,天灰蒙蒙的,又是雾霾天气。冷气袭面,我开了车锁却感觉到脖子空荡荡,方才想起把围脖落在教室里了。唉声叹气也没用,于是无奈地折回去取。一口气跑上三层,又在迷宫般的六教绕了半天才找到教室,我这个大路痴拖着大围脖向外走的时候,心情想必是非常不爽的。更不爽的是,我又迅速忘掉了之前上来的路,于是随便找了个方向。索性哪里都有楼梯么,管他呢。
       路过一间间空教室,冷冷清清,楼道里的光线又是那么的昏暗,我就那么漫无目的地走。然而很快有一间教室引起了我的兴趣,明亮的灯光从后窗透出,并没有关严实的门里传来的是非常标准流畅的伦敦腔。出于好奇心,我凑近一点向后门上的小窗看进去。黑皮肤黑头发,白皮肤金发,棕色皮肤黑色头发,哦,原来是留学生在上课,一个个聚精会神望向讲台的方向。我的视线不由得向着教室前方望去。我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个身材高大,留着络腮胡的白人教授的形象。
   
      然而我错了。
     我看到一个中国人。
     他是那么年轻,眼神明亮自信,蓝色休闲衬衫打理得体,身材并不高大甚至还有一点偏瘦,就那么站在讲台上,指向PPT里大段的数学公式,讲到激动之处还会回身在黑板上笔书,流利的英语从他的口中扩散而出, 响彻整间教室。
     我就突然愣在那里,一种无法言喻的自豪感从心底涌起,久久无法平息。
     台下坐着的,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发达的欧美,也有落后的非洲,这么多不同肤色不同眸色不同发色的人聚在了这个小小的教室,而台上讲课的,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
     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掠过很多浮光幻影,存在于遥远的第一本历史课本里那些黑白的沉默影像...窥探于诗人文学家痛苦挣扎而得到关于十年浩劫封闭时代的黑色碎片...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高大白人的惊奇....被轻描淡写遮掩过去的中美撞机....Boston枪击案死去的中国女孩墓前的白花圈...CNN播出的那个漂亮的6岁女童口中吐出“杀光中国人!”.....还有在圆明园遗址上拍照的神情肃穆的外国人...
     耳机里老妖唱:“我流尽血与泪,是否能成就黎民万千!”
     真巧啊,我向冰凉的手呵着气,继续专注地看向讲台。
    他是那么意气风发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图片
    所有负面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我将永远庆幸,在2013年11月8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马马虎虎落下围脖。
    否则我将永远不会看到这一幕。
    还记得看过黑塔利亚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把桌面换成了祖国君,穿着火红的唐装,背上披的五星红旗烈烈飘扬,眼神那么明亮,那么自信,那么意气风发。他们重合在一起。
    They are China, we are in China, we are Chinese.
    We are China.

    无论他是汉服曳地抑或唐装风范,还是像如今西装革履现代时尚,他都是活的,无数次从生死边缘爬回仍如此年轻。我记得他的眼神,永远那么自信,无论是千年前还是当下,深刻而不阴郁,睿智而博大,那么内敛又能看到从中透出极致的辉光。在他广阔的胸膛下,跳动的,永远是那么强健有力的心脏,一如千年前。
    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万国来朝,帝皇冠冕。


   
我很少谈过去,不爱回忆历史,更不喜欢把爱国和政治、意识形态拉到一起。无疑我爱这个国家,是因为我在这里长大,我身上流着炎黄的血,我是他千千万万子孙的一个,我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的灵魂她永远记着这句话。
     我爱他穿越千年的苦难摧折,风尘仆仆,依然以王者的风采站在我面前。
     不因为别的任何东西。
   
图片




    教室里有人注意到我,投来疑惑一瞥。我悄悄后退几步,离开。
    我的笑容你不会察觉,但是你一定知道,因为这笑容融进骨血,我的祖国。

   愿生生世世都做中国人。
 
   早安中国

 晚安,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2190-740157.html


下一篇:归来,炎黄血脉
收藏 IP: 59.66.164.*| 热度|

4 王立勇 余昕 赵美娣 杨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