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白银比是2.414还是1.414?
陈龙珠 2020-7-29 07:13
黄金分割率0.618为黄金比1.618的倒数,早被人们熟知。但白银比,在中日韩的书中,常说成是1.414,其实这是对2.414的误传,后者的倒数才是白银分割率0.414。 黄金比是斐波拉契数列后项与前项比的极限,而白银比佩尔数列后项与前项比的极限,前者人们比较熟悉,后者相对比较陌生,但用场更有待于挖掘。 ~ ~&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蜀字辨
陈龙珠 2020-7-11 15:07
🌸 🚶 散步于小区西侧的河边,看见小时候熟悉的村边作为篱笆墙防鸡飞入庄稼地的木槿,又开花了。于是,想起了那年在杭西临安的青山湖边,第一次注意到的蜀葵:花于木槿浑相似,叶比芙蓉只一般。 蜀葵,来自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芦笋,露笋,芦苇笋?
陈龙珠 2020-6-6 06:40
图1 一位浙大本科同学退休归隐于台州家乡,近日微信编发了她种菜养花的照片,我却不认识其中一幅青丝丝的植物(图1)。她说那是芦笋,令我很是诧异。 30年前的春季,我在当时西德的布伦瑞克工大土工所(IGB, TUBS)进修,长辈曾参与在上海开办纺织公司(留下的老照片看其办公楼在外滩)的W. Rodatz教授对中国学者颇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地震烈度相关两个概念的点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3-5-22 08:18
魏东平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692194.html ) 陈龙珠 2013-5-22 08:14 ( 本文楷体字处为增加或修改 ) 值得推荐的一篇博文。地震烈度分布、地震区划,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不清楚为啥科学网上会如此的复杂化? 地震烈度分布与已发生的 一次 ...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掐架”制胜秘诀?
陈龙珠 2009-10-16 00:40
季节替换标识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人的生理、心理难免随之波动,其中亢进的想极乐,忧郁的会跳楼,而喝高了或心情一时不爽的,则或许要去找人掐架了。 掐架,这词咋我也已经这么娴熟地用上了?估计是近来见得多了哈。可& ...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57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旁孔透射波法确定既有建筑下桩长的问题
热度 1 陈龙珠 2009-8-18 16:29
注: 同行引用本文方法和观点时请注明出处,更详细的内容拟正式投科技刊物。 六一节那天曾写了篇短文介绍 既有建筑下桩基检测的旁孔透射波法 ,其中引用的插图表示桩长是由首至P波历时-孔深关系图上的两条直线交点深度来确定的。对此存在的问题,时过 ...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7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第一次走进新浪嘉宾聊天室
陈龙珠 2009-7-3 15:05
出于房屋安全科普的期望,应新浪网房产(上海)新闻部邀请,在上海市政府计划公布在建楼房倾覆事故原因前夕,我答应于昨天下午前去参与了“ 我的家为什么会倒塌?我该怎么办? ”嘉宾聊天活动。 活动参与人员还包括律师和倾覆楼房业主,其全部 ...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62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灾区帐篷和简易房搭建需要防雷吗?
陈龙珠 2008-5-27 08:49
灾区帐篷村 (网上检索图片) 雷电是大气中的高能量放电现象。雷电所产生的强大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 、剧变的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 电力、通讯和电子设备破坏或受到干扰等。 ...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8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哪类房屋结构抗震性能更好?
陈龙珠 2008-5-20 14:48
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体系,由于具有各自的地震反应特点,因此在同一地震设防烈度区内就有相应不同的限制(见表 1 、表 2,超限时必须对设计进行专审 )。在限制范围内,若实际地震超过当地设防大震( 烈度比基本烈度高约 1 度 ),或设计、施工和使用等某个或多个环节有严重不遵守、不 ...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7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次地震震级为何会修正?
陈龙珠 2008-5-18 21:47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李斌)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 ...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613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