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高校的出身论 精选

已有 21801 次阅读 2015-4-13 16:0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 211, 出身论, 986

      离今年高考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各种针对高考填志愿、选学校的高校排名也一个接一个出台。其实,高校排名的不尽准确大家都清楚,但要说这些排名对考生报考学校没有影响也不可能。而从过来人的角度,我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忠告是,如果考分能上重点高校,以选择学校为主,也就是说,尽可能争取上好的高校,如果只能上一个普通高校或专科学校,则以选择专业为主。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高校间的差距太大,上一个什么样的高校,对今后考研、找工作都有很大影响,不说将影响人的一辈子,但在入门的时候,那个起点的不同却是明显的,甚至有的时候因为没了这个敲门砖,你可能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这大概就属于高校的出身论。今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被许多媒体转载:“聚焦985·进不了985,一些名校生源质量下降”,其实就说了这个问题。

       我查了下资料,其实该文是根据栗晓红、张莉娟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4期上一篇论文《“985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缩写而成。该文针对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背后暗含的逻辑悖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指出:政府通过出台并强有力地推行“985”和“211”等含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扶持计划和振兴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育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层结构的顶层,同时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层结构中较低的位置,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另一方面,当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把毕业生据此划分为三六九等时,政府又判之违反了公平原则,应该禁止。

      该文主要研究了“985工程”对本科生源的影响。“985工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考志愿选择的指挥棒,从而导致高分数群体集中在“985”高校,并使得非“985”高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研究结论是:“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的确存在一种聚集效应: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本来就靠前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巩固了它们的地位;对于那些生源质量排名原本较为靠后的“985工程”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提升了它们的生源质量排名。无论通过对单个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还是对多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的历年比较都可以验证这个效应。“985工程”虽然只是众多教育工程中的一项,但是该工程已经显著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场域,正在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尤其是那些顶级的专业特色类高校,它们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虽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严禁高校出身歧视的文件旨在打破这个机制,但是其文件执行范围也只能囿于隶属其管辖范围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对管辖范围之外的就业市场却爱莫能助。在就业市场中,每个毕业生都拥有双重求职条件,一是就读的高校,一是所读的专业。而实际上,就业市场目前对高校排名的重视远远大于专业排名。

      我的印象中,以前对高校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排名,主要是看一个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声誉,但985、211工程在实行多年后,对高校的分化确实有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我有一个熟人高考时便给儿子填报了西北农大,并不是因为儿子喜欢农林方面的专业,而且江浙一带的人其实很怕到西北地区去的,生活习惯有太多不同了,而报考该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上一所985高校,西农因其地域问题,属于985高校中在浙江录取分数最低的学校,最后她如愿以偿,而知道的人基本上都认可这个选择。

      易连云在《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 “211” 院校的调查》一文中,曾对100所重点高校的聘任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明确规定最高学历应毕业于‘985’、‘211’重点高校的比例为51%;本科第一学历的获得应是‘985’、‘211’重点高校,为44%;而同时要求本科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同为‘985’、‘211’重点高校的达到30%”。有意思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全国优秀 大学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夏令营”活动通知》,申请条件的第一条就是“全国‘985’或‘211’高校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档案学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本科生”。其实许多高校也有类似的针对大三学生的夏令营,主要为选拔硕士研究生,夏令营活动期间也会组织接收免推硕士生的面试。而在这些夏令营报名的条件中,都有对“985”或“211”高校学生优先考虑或放低要求的条款。

      可见,高校的出身论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绝不是发布几个类似《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就能完成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882060.html

上一篇:也说论文查重
下一篇:一泓春水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60 袁海涛 武夷山 刘洋 戴德昌 朱晓刚 路卫华 李学宽 蔡小宁 张忆文 李伟钢 关法春 杨正瓴 吕喆 李志俊 陈小润 郭永兴 王春艳 齐云龙 孙友甫 邵鹏 璩存勇 鲍博 韦玉程 李子欣 孙瑜隆 李浩然 彭真明 郭战胜 黄永义 姚伟 胡方云 苏光松 马忠军 邢佑强 汪晓军 蒋永华 陈钢 刘伟 陈彬 方立德 蓝劲松 shuxuewangzi xieyy yuweihong huan771 ncepuztf hydi dulizhi95 weilu1 tywtyw kexuegzz jiareng biofans bridgeneer shenlu dreamworld trtrtr3929 qzw nasagsfc ideal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