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自我指涉(1)——谎言悖论 精选

已有 21627 次阅读 2013-11-11 07:3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悖论, 自我指涉

在科学史上,还没有一种悖论像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的悖论那样引起广泛的注意。自我指涉合法存在于人们日常语言中,数学基础上和认知科学里,随处可见,造成的矛盾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历经了两千多年,对此除了尽量规避之外,至今专家们仍然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案。它构造矛盾的方法成为证明中的重要技巧,在一些令人惊异的重要定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系列介绍这一类悖论,剖析哲人们对它的思考和因此带来的科学进步。

谎言悖论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我指涉悖论,以致成为这类悖论的代名词。它来自于公元6世纪哲学家Epimenides的例子:“All Cretans are liars... One of their own poets has said so.

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德创建的麦加拉学派(Megarian school)里的哲学家Eubulides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将这例子改为简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假的。”这成了一个最为著名影响深远的悖论。【1】这话令人尴尬之处在于:如果你相信这话是真的,它明明说了这是句假话;如果你认可它是句假话,那又证明了它所说是真的。所以你无论怎么理解,都是错误的。

谎言悖论是一个语义的悖论,其核心的结构是自我指涉,在说道自己时,否定了自己,它的断言总是与自身矛盾,无论你怎么解读之所言,推及自己时就拧着了。这类的语句符合语法,在生活中也时有出现,人们常常做了不合逻辑的解读。

有人不以为然,日常中哪有这样说话的?瞎掰!先看下面的例子:

小赵说:“老张说的是瞎掰!”老张说:“小赵说的是假话。”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两人斗嘴,你倾向于哪方的解读都符合逻辑,没什么技术含量。无论事实上谁是谁非,怎么解读,它们组成的命题在逻辑上永远是对的,称为永真性命题,是逻辑真理。真理问题在后几篇细说。如果老张说了肯定小赵的话,那就要有点智商来解读了。

小赵说:“老张说的是瞎掰!”老张说:“小赵说的是真话。”

这小赵和老张互相针对说的话,谁是谁非?不同人的反应不同,往往决定于心境、经历和智力。如果在第三者转达他们话时,略加点形容,就更容易影响你的判断了。

小赵气愤地说:“老张说的是瞎掰!”老张尴尬地说:“小赵说的是真话。”

小赵媚笑着说:“老张说的是瞎掰!”老张呵呵笑说:“小赵说的是真话。”

小赵严肃地说:“老张说的是瞎掰!”老张点点头说:“小赵说的是真话。”

同样两人说的话,在转达时一字不变,只是形容的口气略有不同,多数读者的判断就受了叙述者的影响,倾向性从小赵说的是真话到后来成了假话变化。关于第三条,有人看到的是争吵,有人读到反讽。到底哪一种对?其实都不对!你要会逻辑才能明白。

人的判断是由感性和理性影响的,感性的认知不稳定,结论依自己情绪和旁人影响而定,理性关心是本质的内容。用来影响感觉的是艺术,科学是发掘本质的工具。科学研究判断是非,讲逻辑就要忽略形容词、副词等等表达情绪的言语。不受叙述口气的影响。

剥离了这些无关的东西,从逻辑上来看这两句话组成的意思,如果小赵的话是对的,老张是瞎掰,他说的“小赵说的是真话”这话是瞎掰了,那小赵的话就不对,这导致了矛盾。如果小赵说的是假话,老张说的是真话了,他说“小赵说的是真话”又和假设矛盾了。所以两人所说构成了悖论。它是间接的自我指涉。如果你的头脑不严谨,受其他暗示的影响,会片面地沿着某个思路而忽略了另一面。思想简单的人读不懂反讽,因为反讽需要进一步的逻辑解读。如果简单以字面相反来读反讽,那其实是缺乏解读能力,只能按照别人贴的标签或情绪暗示来理解文章,遇到悖论的情况就更会错误理解。

能够不受情绪干扰,根据逻辑来叙述正确解读语言所描述的事件,是一种理性的能力。让我们看下面的经典例子。

公元前6世纪Epimenides谎言悖论原版的叙述很靠近生活的语言,这常被一些人认为是最早的悖论,其实不然。【2

有个克里特岛诗人发誓说:“所有克里特岛人说的都是谎言”。

那他说的可信吗?表面看来应该可信,因为他是信誓旦旦地声明。人们常想,即使他也是撒谎,正因为他也是克里特岛的人,也不过是坐实了这句话。但这样的理解不是按逻辑,而是凭感觉。逻辑上,如果他说的这句话可信,他是克里特岛的人,根据这句话,那他说的也是谎言了,即是不可信的。这个矛盾否定了可信的解读,只剩下不可信的可能。

如果我们也能够在逻辑上否定不可信的情况,那才构成了悖论。因为逻辑上的排中律不允许有这样的状况。

但这故事严格地说并不构成悖论,而是具有确定含义的。这个诗人说他家乡人说的都是谎言,并不排斥这诗人说假话的可能。只要他家乡还有一个老实人,这诗人就是说假话。在这个情况下这段文字没有矛盾。唯有这样解读,这段的介绍文字才不自相矛盾,才有了确切的含义。所以它唯一合乎逻辑的解读是:叙述了一个诗人在撒谎的场景,诗人所说的话是他撒谎的证据。他说家乡的人都是这德行,逻辑上这只能证明他本人是如此,而不及他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类的句式很多。经常看到中国人用中文写:“中文网上的话全是垃圾!”,或者“中国人没有诚信。”在辱骂包含着自己的群体时,常常如同克里特岛的诗人,逻辑上,他骂的是自己,而不及他想骂的大众。骂人也是要学文化有头脑的,不然被自己骂成了猪头都还洋洋自得,贻笑大方!

(待续)

 

【参考资料】

【1】WikipediaLiar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ar_paradox

【2】WikipediaEpimenides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menides_parado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40729.html

上一篇:怎么读悖论
下一篇:自我指涉(2)——语义悖论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17 黄荣彬 王春艳 蔡小宁 王寿江 孙学军 田云川 赵斌 鲍得海 徐晓 张天蓉 曹裕波 陈斯聪 李宇斌 康娴 ybtr3929 yueliang002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