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Eubulides是个有趣的人,他提出七个悖论【1】当时都很有名,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用它们作为促进思考的饭后谈资。最有名的当然是谎言悖论,其中三个可以用这个故事来代表:
阿发忽略了走近他的人,把他当作陌生人。这个人是他的父亲。阿发是否忽略他的父亲,把他当作陌生人?
另两个的代表是:
当你有头发时显然不是秃头,拔掉一根头发不会让非秃头变成秃头,每一次拔掉一根头发时都是如此,为什么最后是秃头?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
没有丢掉的东西你还拥有着,你没有丢掉头上的角,所以你头上还有角。
这例子曾被律师用到法庭的诘问上,法庭总是要求正面简单地回答问题,不允许多做解释。
起诉律师问:你最近不再打老婆了吧?请正面回答“是”或“不是”!那个从来没打过老婆的被告,该答哪个?
这些都曾是有关语义的悖论,分别是有关语句的含义,语义的模糊性和提问预设前提的问题。到了现代已经弄清楚,人们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就不成为难题了,只是有时被用做语言陷阱,忽悠没知识的人。
在学术上,只有谎言悖论,因为自我指涉被广泛地用在自然语言里,还没有个妥善的解决方案。有人感到疑惑,谎言悖论不也就是说道自己才出问题的,把自己排除在外不就行了?没那么简单,自己说道自己叫做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是很常见合法的语句,有难以替代的表达能力,比如说:“这博文是中文写的”,“我说的是真话”,这些自我指涉的语句,不可能在生活中排除它。光是禁止谎言悖论这句话也不行,因为你会遇到无数个具有相同逻辑结构的悖论。只有充分了解它,你才不会被迷惑,才有可能考虑解决方案。
具有与谎言悖论相同逻辑结构的语义悖论,可以找出很多来,下面是近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比较著名的几个悖论。
Grelling’s paradox【2】:Grelling解释说,“异质”(heterological)这词是指本身并不具有这个词所描述的属性,比如说:“名词”不是异质的,因为“名词”是名词;“德语”是异质的,因为中文的“德语”这个词并不是德语。那么:
“异质”是异质的吗? ( Is “heterological” heterological? )
如果你回答:是,那它就具有它所描述的属性,这与它的定义矛盾;如果回答是:否,即它不具有它描述的属性,则按定义它该是异质的,又是一个矛盾。这是因为这句话也具有自我指涉结构,“异质”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的词,包括它自己,当它指向自己时,无论你回答“是“或”否“都导致矛盾。
Berry’s paradox【3】:这个通过数学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自我指涉结构的悖论。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它改写成中文的版本。
我们可以用语言来确定一个自然数,比如说“三加四”说的是7,“五的平方”是25。那么“不能用少于二十个汉字描述的最小的自然数”,这短语定义个自然数吗?
在引号里这段话的前十三个字“不能用少于二十个汉字描述的”是一个约束条件,它确定了自然数的一个子集。因为汉字是有限的,少于二十个汉字能够描述的自然数是有限的,而自然数有无穷多,所以,不能用少于二十个汉字描述的自然数,有无穷多个,这个子集不是空的。在非空的自然数子集里总有一个最小的数。所以这段话的描述定义了一个自然数,记它为z。又因为这段话只有19个汉字,所以z是用少于二十个汉字描述的自然数,它不应该属于这个“不能用少于二十个汉字描述的自然数”的子集,这就谈不上是这子集里的最小的数,也即是不符合这段话的描述。自然数z是由这段话来确定的,但它又不符合这段话的描述,这是个悖论。它通过检验自身的属性来否定自己。
Richard's paradox【4】:这个悖论仍然企图用语言描述来定义一个数,这回是实数了。这样的数很多,例如“圆周和直径之比”指的是π,“根号2”,“正弦45度”,“个位是3,十位是1的两位数”等等。将所有这类的描述按照字典的顺序,可以排列成一个表,称为Richard表。现在我们用下面的一段话来确定一个实数。
定义实数r:它是一个真小数,如果Richard表中第n个描述所确定的实数的第n位小数是0,那么这个实数r的第n位小数则为1,如果是其他情况则为0.
显然这段话通过具体给出每一位的数字来定义了实数r,所以它必须在这表中。但是仔细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描述,发现这个数不可能在这表中,因为它如果是在表中,设是表中的第k个位置,按照r的定义,第k个位置的那句话所确定实数的第k位小数,与r不一样。这就构成了矛盾。
熟悉集合论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出,这个悖论用了Cantor证明实数不可数时著名的“对角线法”。它是通过否定每一个同类来否定自己。
语义悖论并不一定是直接地自我指涉,比如说下面不谈及自己的两句话也构成一个悖论。
下面那句话是对的。
上面那句话是错的。
这是个间接的自我指涉,叫做“自我指涉链”,用两段话来否定自己。不难想象这个链条可以拉伸的很长,通过很多段话不断传递才构成了自我否定。这样的现象在生活语言中和一些文章中都存在,只不过许多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悖论,或者当了克里特岛诗人,说的话虽不能构成悖论却是在否定自己所言,反过来指向自己打了嘴巴。
用自己的头脑依照逻辑琢磨一遍这篇中例子的辩驳,找出它们与谎言悖论的关系。如果感到的只是忽悠,或是简单地认为违反了什么规则,那你就没动过脑子,或只是背了百科和百度。
学习悖论如果你止步于困惑,从而怀疑逻辑推理的作用,那你就没有走通这个过程,并不了解历史上真正智者已经带来的科学进步和光明。下面几个章节,将带你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待续)
【参考资料】
【1】Wikipedia,Eubulid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Eubulides
【2】Wikipedia,Grelling–Nelson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lling%E2%80%93Nelson_paradox
【3】Wikipedia,Berry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ry_paradox
【4】Wikipedia,Richard's 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s_paradox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