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再次呼吁在数学系试点“荣誉学分制和浮动学分制”,相关附件是2009年制作的相关文档。
我最近几年连着出国两次,每次各一年。去年回国后,为了对得起良心,多承担些教学任务,就带了2011级的基础课教学任务。
通过这一年半的教学,同学们很有长进,我们现在第三学期用的教材,是跟Harvard大学和Stanford大学数学系用的相同教材,但有可能它们是在第二学期教,我们时间上晚了一个学期。
这本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内教材的覆盖范围,不少内容为同学们将来学习泛函分析等高阶课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光是数学难度,而且是全英文原版内容,这对我们首师大同学们是个很高的挑战。
我们在上学期期中开始就做了课程介绍,信息透明化以免同学们误选。结果这学期有68位同学选择了这门课,半个学期下来,全班同学都还能尽力坚持,让人欣慰。
我们附加开设的本科生讨论班,使用Springer出版社的“Matrix Groups for Undergraduates”, 半学期坚持下来,现在人数也稳定在12、3人左右。
所以,我对我们的学生们很满意,但是,我对我们的教学制度非常不满意,认为当前的教学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我们数学系同学们的发展前景。
我们同学们,最优秀中的有几个,当初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明确报首师大数学系,而不肯报北师大数学系。他们来了之后,目标是想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取得这种校外成绩,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但是,我们的教学制度,学分过多,课程过杂,使得他们现在疲于奔命,应付各种课程,而不能把主线课程学精、学深,估计再这样下去,我们同学们是没有任何可能取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奖项。
相比较国外的教学情况,我在Stanford大学数学系访问一年,他们的学生,每学期只要平均学习两门课程就能获得普通学位,3门课程就可以获得荣誉学位,而且,通识课程的学分,是可以用数学课程的学分顶替的,这些从它们的选课单上都能清晰地找到。
Stanford数学系的选课单上有五大数学方向,同学们并不需要把每个方向上的课程都学,只需要专精其中1-2个方向,其余方向只需要选学至少一门课程即可。
这样才更加符合数学系教学的实际,每个学科应该有每个学科的特点,数学系的学分制度,不应该为了学校的统一化而落入一个学校统一的模式,而应该去符合它自己的学科特点。
因此我实在忍不住,为了这些学生,以及将来进校的学生,继2009年底那次为数学系教改制作文档之后,今天再次做学分制改革的呼吁。
除了美国大学中的荣誉学分制度,为了操作起来能够跟原有的学分体系相接轨,我还借鉴了数学系张朋老师构思的浮动学分制。
大概意思是:
浮动学分制:如果学生该科成绩很高,则在原有学分基础上乘以相应系数,这样为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该同学只需要选择更少的科目即可,这样就鼓励了那些爱深钻求精的同学们。
荣誉学分制:将课程分级,那些精深课程不仅记在总学分里,而且算作总学分中的一个子集--荣誉学分,作为评定优秀本科生的条件之一。
荣誉学分制度下,数学系基础课程,应该把原来同名的普通课程和精深课程,分出不同课号和课名,例如,微积分课程对应普通课程,数学分析对应精深课程;复变函数对应普通课程,复分析对应精深课程。
这样的好处是,学过普通课程的本科生同学,因为课号不同,就仍然有权力选择相应的精深课程,从精深的角度再学一遍,而首师大招进来的研究生同学,如果需要,则也可以选修本科生的精深课程。
如果我们不创造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同学们即使再努力,也往往会像无头苍蝇,选择那些最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这是人之常性,在现有制度下,同学们为积攒学分,疲于应付,这样的制度,会让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后悔,有遗憾之情的。
特此再次呼吁!数学系教学改革,从推进本科生研讲班开始,已经有8年了,从呼吁学分制度改革起,制定出操作方案开始,也有3年了,当前的制度,已经造成了很多教学上的不适应,全靠我们老师们和同学们自己在消化,这又是何必呢?
岂不是最好从制度上改起,让老师和同学们如鱼得水。
---------------------------------------
[1]mirrorliwei 历届的数学毕业生里,从事数学或者是与数学相关工作的人数有多少呢?中学教师除外,有5%么?安排学习要为70-80%的人服务,要因材施教。
博主回复(2012-11-14 14:31):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很多人带有1楼的想法,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哲理。这就是人类,缺少这种宏观的角度,只把视角放在局部个人上,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一个教学体系的内在规律的。
什么样的课程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不要设置,标准是什么,我们人类其实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想法,我把它总结在自己的文档里,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9.3 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