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放眼“因材施教”之外 精选

已有 10967 次阅读 2011-6-16 16:44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 大师, 教育规律

又读《哥德尔》(王浩,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激起荒江野老之土著对培养之事的思考。

在湖南大学执教21年,经常听到教育界人士讨论“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可能起源于孔子。

不能说“因材施教”不好,但是,有好东西也不能用来封闭耳目。如果放眼“因材施教”之外,会发现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           为什么欧美大学没有“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

二、           为什么是“教”而不是共同成长?

三、           没有一位数学、物理的大师是“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

 

19064月出生于奥匈帝国之捷克。

14岁,读《微积分引论》,发现自己的兴奋点

20岁,维也纳大学二年级,从物理转至数学系,完成个性化选择和自我奋斗过程

23(1929),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巨人中自我跃进”这一阶段。

从此以后,他注定将成为巨人。他成为巨人的标志是1930年底完成的哥德尔第一、第二定理,即所谓的《不完备性定理》。

 

爱因斯坦

从罗盘的故事,到奥林匹亚科学院,到10天不下楼的冥思苦索得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正好印证兴奋点自觉个性化自奋巨人中自跃三自过程。爱的故事广为人知,科学网上各位博主过客耳熟能详,就不班门弄斧了。

 

1901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

14(1915),中学年级报告:对“物理——技术问题”有非凡兴趣。(兴奋点自觉)

19(1920),进入慕尼黑大学。当时物理世界正经历着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的启动中,索末菲是当时的物理学的掌门人之一,他处理了当时主要原子物理学问题。海森伯被征服了。第二个学期,海森伯的选课单填上了索末菲开设的所有课程。(个性化自奋)

22(1923),获得博士学位。

24(1925),玻恩的博士后,发表测不准原理。进入大师行列。(巨人中自跃)

 

1892年出生于德国的Breslaw(现属波兰)

18(1900)中学毕业考试时“成绩只比平均分略高”

20(1902),大二。“我真正喜欢的课程只有数学和天文学”。(兴奋点自觉)

22(1904),在大师云集的哥廷根大学进入博士阶段。他“对数学物理真正是什么略有了解,并且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要超过纯数学”。(个性化自奋)

24(1906),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弦的弹性理论。这期间完成的训练,特别是和希尔伯特、克莱因等大师的密切交流,奠定了他今后成为巨人的全部基础。(巨人中自跃)

43(1925),玻恩到达了事业的巅峰。“在1925-1926年间的短期里,哥廷根处于顶峰地位,当时我们掌握了矩阵力学,而别人没做到。在这前后,许多地方也是同样重要的研究基地,其中有:哥本哈根(玻尔)、巴黎(德布罗意、朗之万)、慕尼黑(索末菲)、苏黎世(薛定谔)、剑桥(狄拉克)。在另一方面,哥廷根代表了最为出色的学派,在这方面只有哥本哈根可与之媲美。”

 

如果仔细考察理科方面大师们的成长,会发现一个规律:土著总结为三自过程:兴奋点自觉个性化自奋巨人中自跃如果您知道反例,请告诉我。

 

 

——————————

附1:一道思考题

——————————

[6]楼boxcar因材施教,是对99%以上普通人的。而您老说的是1%不普通的人。

土著只好问:那您把那1%藏到哪里去了?   60多年了,想死这1%了。
不说1%了,少两个量级吧,0.01%。湖南大学是一所中等大小的大学,各种排名在33左右。每年招生人数不多,在5000人左右。极其保守,全国只说100所这样的大学吧,就是每年招生5000*100=0.5M。中国高等教育只说办了20年吧,就是1千万人。当然,远远不止这个数。
0.01%* 1千万=1000(大师)。

思考题:是否可以说:对99%以上的人才“因材施教”,顺便也就把不到1%的潜在大师给灭掉了?

——————————

附2:和镜仙的一点讨论

——————————

 
刘老师混淆了“因材施教”与“因才施教”这两个事情。为什么欧美大学没有“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刘老师问到。应该说入学选拔就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了。各类不同档次的学校的存在本身,就是“因材施教”。

如果问什么是“因才施教”的话,少年班儿,各类艺术才能的集训班儿可算是了。刘老师要人们给出个“因才施教”的事例(原话是“因才施教”),镜某不才,可以给出一个数学的陶哲轩的例子。

土著认为:我看到美国大学从录取、专业选择到课程选择,都是吃“自助餐”;在中国内地,1949年以前也是这样,不过现在都是“填鸭”餐。
是何“材”?  在美国,自己说了算数;在今日中国,“教”者说了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55985.html

上一篇:数学界的玻尔——陈省身
下一篇: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门子弟
收藏 IP: 113.240.35.*| 热度|

54 蔣勁松 王涛 曹天德 刘用生 文双春 张志东 张树风 侯成亚 吕喆 王宝健 丛远新 曾新林 左正伟 吴吉良 李侠 刘洋 王鹰 许培扬 傅云义 杨月琴 杨正瓴 王守业 李福洋 曹聪 谢鑫 任安炳 赵国求 罗教明 李宇斌 萧家颖 杨秀海 武夷山 李毅伟 许先进 黄锦芳 陈苏华 侯吉旋 柳东阳 赵凤光 马红孺 陆俊茜 陈安 王林平 AprilSky ZeroK neilchau mengdawei xqhuang zzjtcm WC101 zengfeng dashitou dulizhi95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