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40):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精选

已有 11100 次阅读 2011-5-21 06:08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爱因斯坦, 真善美, 负担, 学问观

1952105,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邀,写了一篇题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的专文。原文不长,照录于下: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注:文中加粗部分是笔者加的,对译文未作别的改动)

 

爱因斯坦的这篇短文通篇不过区区六百字,真是言简意赅,字字赛珠玑啊!59年前,他针砭了美国教育界的时弊;如今,用来比照国内的教育教学的状况,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本文不谈教育问题,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领悟此文的精神,从而了解爱因斯坦的学问观的另一个侧面。我从中感悟到以下几点:

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值得重视的是:要学习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对真善美的鲜明的辨别力。

要向优秀前辈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理工科学人要学习实际有用的人文科学知识,用于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及对社会实际、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必须着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做好学问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切忌“贪多嚼不烂”。在每个时间段不能学太多太杂的知识,必须着力消化所学的知识。有些青年人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急于弥补,什么都想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什么都学不好。年终一“结算”,收效甚微,反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我喜欢说,做什么事,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有限的目标。做学问尤其应该如此。

要把知识当成前辈馈赠的宝贵礼物来接受。不能把做学问当作苦差事,而是每天愉快地接受有限的新知识的洗礼。昨天我在给博士生上课时,就讨论了“快乐学习”的问题,大家觉得在现时的条件下,很难。

总而言之,应该记住爱因斯坦的话:“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在做学问时,我们要有宏大的目标,而在每一个阶段不要使自己负担过重,不要规定过于繁重的任务,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欲速则不达。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或“像经过很好训练的狗”。为此,还是好好听听他老人家的忠告吧!

 

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

 

写于2011521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6337.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39):宏观把握所献身的学科——二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下一篇:真假李喜的故事
收藏 IP: 114.94.223.*| 热度|

23 程杨 屠涛 杨华磊 董焱章 吴吉良 严志远 朱志敏 陈学雷 刘钢 毛飞跃 张志东 董志刚 刘彬 徐攀 罗淼 mbb zzjtcm nobel168168 cugb2010 WC101 lindajia twxz lia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