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升学考试,尤其是小升初跟奥数类成绩挂钩。
2. 商业培训,奥数培训跟高额的商业性学费挂钩。
我们这篇文章,是要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奥数培训中的问题,把它其中的机理,尽量地分析清楚。这就跟一个大夫动外科手术一样,如果对病人的生理结构不懂,乱开刀子,即使初衷是好的,恐怕效果上比病人不开刀子动手术还要坏。
我们在用词上,跟社会流行的批判文章也不一样,批评的是“奥数培训”,而不是“奥数”,后者是国际组织的专属活动,国内很多奥数培训,乃至奥数类竞赛,并不归这个组织管辖,把帐都算到一个专有名词“奥数”上,属于概念糊涂,定义不清,不过为了照顾已经形成的习惯,我们就用“奥数培训”这四个字,意思也大致不差。
升学考试,跟奥数类成绩挂钩,归根结底,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设置产生的,我们把学校分成重点校,三六九等,这些学校,力争上游,就自然更愿意在入学选拔上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天才",可能仅仅是只在某一方面具有超人的天赋和使命感,我们就在这方面为他们提供机会,不能让其潜力埋没,但是其它方面,还是得跟普通人在一起。
宽谱化的精英教育/天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具有更大的稳定度,不会某个参数发生了一点点变化,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导致人生巨变,影响一辈子的前途。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那种Talented Program(资优生选修课)会更为合适、更为优异,这种教育项目,往往是跨校的,很多学校主动给这个项目提供生源,不同学校的学生凑在一起来上,课上完再回原来学校。
当然,美国的校车制度是其中的一个物质保障,中国的校车制度,也正在建设阶段,教育改革,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跨学科合作。
现在回来说中国,我们为什么要给这个“轮校”制度,进行配套工程。不少中国重点校的校长们,私下里是反对这个“轮校制度”的,他们的反对,是有相当多的合理因素的,我们不能为了改革,把他们的合理因素也一盆水倒掉。
培养一个优秀师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一个团队能够凝聚起来,建设出一个好学校,也是一个极为不容易的事情,现在,一个“轮校”制度,就把他们这么多年的付出全打散了,是为不美。
“轮校制度”的大方向是对的,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既满足大方向,又照顾到教师团队建设的稳定性,那就是跨校区的资优生选修课项目,用这种教育项目作为“胶水”,把那些优秀师资仍然粘在一起,形成人才梯队,即使不在一个学校里,这样的团队因为有一个具体的教育项目,具体的教学课程,仍然能够保持住稳定性。
也就是说,施行资优生选修课项目时,不仅学生到课堂上来,参与这个项目的老师们,即使不是该节课的主讲,也会每堂课都来,或者直接听课,或者在旁边另外的教室举行教学研讨,为后继课程提供子弹,准备材料。
这样,我们的动议,就初见端倪,就是没有重点校,也没有重点班,但是,仍会面向那些天赋较高的孩子实行精深教育,哪个地方天赋高,就开哪方面的选修课。
这些选修课,也不必固定在某个学校,可以在项目组老师们所在的学校之间轮驻。
教师进修项目,现在已经在搞,比如北京的小学教师,每两周要聚在一起,进行一个上午的学习,不过,实践中会有些效果问题,比如,聚在一起时人数太多,两三百人听讲座,很难在精深层次发展。
精英教育,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需求,本人这里不做过多讲解,大家可以参看我以前的文档
追求卓越,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小孩子们未受过人生风雨的侵蚀,往往在这方面更是元气具足。
现在奥数热潮和英语热潮很厉害,家长们趋之若鹜,我们对群众热情,对于普通老百姓的自觉选择,要有充分的判断。普通老百姓的这种热情,我们都知道,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思考,但是我发现很多教育界的高端人士,会容易忽视老百姓的无意识、潜意识能量中的合理性。
老百姓为什么会把学习热情,集中在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上,这种社会性集体选择,在我看来,真是我们中国百年历史被别人“打”出来的,打疼了就知道该学什么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教训,让老百姓们无意识地采取了行动,要让自己的下一代,把数学和英语学好。
如果仅仅以为升学挂钩,就能把这么多中国老百姓忽悠起来,那是小看了他们,关键是学好这两门知识,是家长们对中国百年历史教训的下意识反应。
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明沉淀,中华民族很久以来就有着巨大的教育热情,这种热情,其实并不是当代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的,甚至应该说,是大多数民族不具有的,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令其他民族尊敬的核心所在。
别的国家,都是要发钱给国民,要诱惑着他们把孩子送去多读书。我们中华民族倒好,家长们自己心甘情愿地费大钱,花大力,要把孩子培养好,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将来还不是为国家贡献,现代社会就是这样,父母们能捞多少好。
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所以,我们对于这种教育热情,重要的不是打压,而是建设好一个良性的能量灌溉网络,引导好家长们的教育热情。很多中国人,旅居海外,一样是保持住这么高的教育热情,一样是把孩子送到各种课外培训班,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就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能够把家长们的教育热情,传输到比较好的管道上。
本文之所以动笔,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助朱永新的提案一臂之力。
“轮校”制度,必须配合“资优选修课”制度,请注意,我用的连接词是“必须”,也就是说,不这么做的话,教育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热情的能量管道中的堵塞点。
我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举证之,是大学实行的学分制(很多国外高中现在也在用),学分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就是很多课程算作选修课,每个课程及其成绩,算作学分,加在一起,总学分够就可毕业,而不是一定要每个课程都学。
本义是好的,就是要给学生们多元化的选择权,促进他们自由地、个性化的成长。实践中却发现,学生们在学分制之下,为了多挣学分、快挣学分,都去选那些相对容易的课了,那些精深级别的课程,反而少有人选,很明显地影响了毕业人才的质量。
学分制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实行学分制,就必须配套一个荣誉学分制度,荣誉学分是总学分的一个子集,专门针对那些精深的课程,普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荣誉学分,而那些颁授的优秀毕业生,则需要达到更高级别的荣誉学分。
一阴一阳,方为正理,有学分制,就必须配套荣誉学分制。同样的道理,施行“轮校”制度,就必须配套“资优选修课”制度,或者称“精深选修课”制度也行。
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完全可以理论现行,根据历史经验,预估效果,不用像美国当年初创“学分制”那样,等发现不良副作用之后,才在大方向是正确的前提下,建设配套工程。
朱永新提议的“择校”制度,是日本的,我动议配套的“资优选修课”制度,是美国的,都是有前例可循,有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果我们认真做事,完全是可以择善而治,形成教育制度的后发优势。
第一个链条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大家看到,教育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有其中的复杂性在里面,说是“斩断”,其实里面有相当多的“道道”,这个“斩断”,动作上不能是屠宰场里那种极为粗暴的“砍”,那对杀伐式革命是够用的,但是,我们这篇文章花了那么大篇幅讨论,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提议的“斩断”,是手术刀似的精细操作,必须懂生理结构,按着生理结构来操刀,更何况,同样的生理结构分析,不同的外科医生有不同的医术,碰见庸医,反而“不做”比“做”好,需谨慎。
第二个链条,是奥数培训中的商业利益,北京的学而思,做奥数培训起家,去年已经在美国上市了,据讲,他们一个培训点一层的租金,就有每年几千万,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是中国数学会负责普及教育的高层,他讲,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我们数学家是根本插不进去的,那些商业化培训机构,也根本不愿意听我们这些数学家的教学意见。
实情如此,你们看看,现在除了国家最高级别的奥数比赛和冬令营培训,有哪一位知名数学家,去参和那些社会上的奥数培训,据我所知,一个也没有。
商业化培训机构,在教学上的最大弊端是,采用大容量授课的方式,那么难的题,在我看来,孩子能用一个学期做出来就非常不错了,这样的题却要在3个小时中讲出10道左右。知识是囫囵吞枣地灌下去了,美其名曰,虽然没学会,但是扩大了知识面,混个脸熟。
社会上现在批判奥数的言论很多,大多是从外在来讲,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来讲,其实,我这个子弹,力度更锐,因为是由我们数学界人士来批,是从内在上批的,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并不能培育出真正的奥数冠军。
我的一位数论同事,王崧,获得了两届奥数金牌,他在科学时报的访谈中就点明,那些真正进入国家冬令营,拿得奥数金牌的学生,并不是商业化机构培训出来的。
其实国外的奥数培训,大多都是不收钱的,我的匈牙利数学同事告诉我,他们就是如此,由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志愿来做,要知道,匈牙利数学竞赛也是历史悠久非常有名的,经常能从著名科学家传记上看到里面的趣闻。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奥数培训的公益机制,要提倡“不收钱”呢?
第一个原因是,你收了钱了,那些好的数学家们,反而不来主持奥数培训,避之唯恐不及,害怕毁了自己在数学界的声誉,让别人以为自己在里面拿了多少好处。
第二个原因是,商业化,只要交了钱,学生就能上“精深”课程,其实,很多学生的基础尚未打牢,这么做对他们来说,只能是有害无益,但是普通家长们有盲目性,哪能懂这么多啊,既然你开了班,交钱就能上,那我就“交”吧。
奥数培训,变成公益机制之后,“不收钱”了,师资和学生的水平反而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领域的特有规律。那么,培训总要花点“钱”,“钱”从哪来呢,从国家和公益性基金会来,其实没多少,不就是一个教师津贴吗,顶多再加几个助教的,教室都是现成的,全中国周末有那么多空教室,只要用于公益,就有理由不用花钱。
我们在批判奥数培训的时候,不是要打死它,让中国社会不闻奥数之声,恐怕那样做只会让我们中华民族退后百年,回到清朝那种自高自大不自知的封建状态。(这实际上是教育领域纲领性原则的第一条,少用否定性思维,多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权)
国家应该对奥数培训负起责任,参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应做法Talented Program,拨给奥数培训一定的经费,由我们前面述及的跨校级别的资优课程项目组来做,这些个项目组一旦成型,自然还可以吸引当地的数学家们加入,帮忙和指导。
国内的一些公益基金会的领导人物,如杨东平老师是对奥数批判最多的,教育领域中另一个纲领性原则是,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样做“错”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样是对的,光有批判,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杨东平老师对奥数这么关注,那不妨就利用自己的基金会,资助和组织良善的“奥数培训计划”,形成范例,造成先行贡献,供国家政策的后继制定参考。
这么来说,我们的建议,岂不是封死了学而思、新东方这种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路吗,有那么多不花钱的培训,而且师资还更好,岂不没有人去学而思、新东方这种地方了。
道理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会是在各种力量冲击中进行的,我们这篇文章,本身也是在呼吁潜藏于学术界的力量出水。
学而思、新东方,有了公益性培训机构,作为竞争参照物,就必然要反思他们的教学方法,改进到更为良善的地步。
商业化培训机构,不可能死掉,一是这方面的立法应该是很困难,如果是那么容易的话,杨东平和朱永新发一个议案,要求撤销学而思和新东方的教育培训资质,不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有巨大的教育热情,即使展望将来,也不可能完全由公益性机构来覆盖。
更何况,商业机构和公益机构,正好可以形成一个竞争对手,互相促进。
商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持人中,也不能说没有真的关注教育,愿意尊重教学规律的人士,只不过家长交了钱,如果像我提倡的那样,一个学期只讲两道题,家长们就不答应,恐怕一节课只讲一道题,家长们都会觉得亏了呢。
公益性机构,正好形成竞争性力量,让家长们认识到教育规律,这样来说,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可以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上,互为先锋。
商业性机构,往往胆子大,那些最新潮的的教育探索,其实应该是他们来做。公益机构,邀请的都是教育界学术界正规人士,往往相对保守,喜欢使用较为传统、效果稳定的法门,等商业化机构探索好了之后,再采纳那些新潮做法也不迟。
所以,对于商业性教育培训机构,我们本来就不必关它们的门,也不必扣他们的重税,那些税收了,还不是转嫁给家长们来交,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不应该这样做。
所以总结一下,第二个链条的斩断,其实是“不斩之斩”,本质上还是要靠第一个链条的建设,不过作为行文方便,我们另做一段而已。
我跟杨东平和朱永新两位老师,在出身背景上有所不同,本人就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自己水平虽然低微,但是,一者比起不学数学的人来说,还是会知道更多的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内在规律,二者,多年参加高级别的数学研讨班,从那些数学高手们的亲身示范中,还是得到了不少渲染和感受。
所以不揣浅陋,设计如此,以助关注奥数培训的人士雅兴,尤其是杨东平和朱永新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