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夏族和夏朝及夏尺

已有 5390 次阅读 2021-7-2 10:38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贴出博文“五千年的中华”,去年国庆节时所预定的“尺度研究”——绘出五千年来尺长随时空的演化——已大致完成,进而以尺度判断族属迁移和政权变更。如辽宁红山文化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使用相同的尺长即夷尺17.6 cm,两地之间存在族属迁移——想来与黄河摆动相关,只是方向尚待研究。倘若每代移动居地20 km 即半日之行程,则500 年即20代可移动400 km,而北京距济南只有370 km。又如,偃师二里头以及郑州洛达庙都曾发生夏尺和商尺的变更,但时间不同;而黄河存在广武西泛道,夏商可能在此隔河对峙至公元前1500 年,而后南撤至武汉盘龙城,继续使用夏尺。

2   不过,夏朝的存在仍属于尚待确认的问题。许宏研究员2015-10-08新浪博文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重申:由于没有文字性证据,各种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是不排他的;而文[1]前言说:“近数十年来,为大部分中国学者所接受的一个共识是,二里头遗址最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之所在。但这些看法尚未被海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论及作为考古遗存的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的夏王朝的历史关联,我们倾向于认为学者间的某些‘共识’还只能看作是有待确认的假说。”

[1] 许宏. 二里头: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一个关键点. 中原文化研究, 2015,3(4)

读到17年之前的文献[2],真是有些感慨。其摘要为:“文章通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及夏文化研究的回顾,从认知方法、考古学范例、文献的运用、推论程序和通则、个案五个方面剖析了中外学者在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存在歧见的原因。指出其中不但有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也有缺乏国际交流所造成的研究方法的滞后。文章认为,中国早期国家研究迫切需要理论方法上的全面更新否则再多原始材料的积累也是枉然。”

[2] 陈淳, 龚辛.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文中提及郑州南偏西相距约30 km 的新砦遗址。一期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三期则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期,而新砦二期是独立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8501750 年之间[3]对新砦遗址已经有许多讨论或争论,而文[4] 结语对“源于传说的历史记载”作如下解读

综上所述,新砦遗址所处的地望,规模巨大的城址范围及面积空前的祭坛,出土文物规格之高,考古的地层文化时期完全符合《穆天子传》中所言的“夏启之所居”。它的始筑年代根据考古发掘应在“禹退作三城”之时(龙山文化晚期)所筑。初为启所居,启即位后,即将夏都迁此。后其子太康依然立都于此。失国后,后羿、寒浞篡位仍都于此,到太康之子仲康时,迁于斟浔,地在洛阳东巩义市西南58 里处(即偃师二里头)…… 新砦二期为最盛时期,这与夏启于此建都之后的国盛民安有密切的关系。

[3] 赵春青, 张松林. 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 中原文物, 2010,(2)

[4] 刘峰亭. 新密市新砦古城遗址初探.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七辑), 2014-12 

3    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四期都是适用夏尺15.8 cm已作说明;抽检下列四篇发掘简报中部分陶器,确认郑州南偏西相距约30 km 的新砦遗存同样适用夏尺给出少许器物的尺寸解读如下对此有疑虑的博友,烦请参阅“史前陶器真是有尺度呢”。为叙述便利,假设尺件长度、测量数据都是准确的;从发掘简报引用长度数据的单位cm均予以省略,换算的在文字叙述中用汉字和mm 为单位的偏差,图上则加阴影。 

[5] 赵春青, 顾万发, 王文华, 武家璧, 李卫东.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 华夏考古, 2000,(4)

[6] 赵春清, 张松林, 顾万发, 王文华, 李卫东. 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 文物, 2004,(3)

[7] 赵春青, 张松林, 顾万发, 谢肃, 钱立森.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 考古, 2009,(2)

[8] 魏继印, 赵春青, 顾万发, 王巍.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王嘴西地发掘简报. 考古, 2018,(3) 

试掘简报[5] 未介绍陶器的外形特征尺寸,也未提供照片,但基于线条图和标尺仍可以判断适用夏尺。仅给出小口高领瓮(H147:18, F7N7) 的尺寸解读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颈部左右径向尺寸相差壁厚,或许外径8寸正确;而底部左侧墨线稍有欠缺,或许底径实为6 。口径一尺整腹径二尺整可以作为标志性尺寸。

TU0.jpg

简报[6]子母口鼎(H53:53, F20N5) 口径25.5一尺六寸过2.2 mm、高33.3二尺一寸过1.2 mm。腹径二尺整可以作为标志性尺寸。 

TU1.jpg

簋型豆(T6:705, F21N3) 口径19.5、高15.6一尺欠2.0 mm。口沿下方外径一尺整为标志性尺寸。该豆底面高4 寸整,或许先制豆柄和底面,再制豆盘。豆唇内侧弧面,颇为美观。

TU2.jpg

双腹豆(T6:804, F20N8,下左) 口径28,未给出高度,图上是14寸。该器盘和柄或分别制作而后相接,各高7寸,称得上尺寸严谨,但未见照片不知品相如何。

TU3.jpg

器盖有三件,给出(T6:702, F21N12,上右) 线条图。请注意盖母口的形状与前面鼎子口的形状完全协调,尽管并非配对的物件。

简报[7] 刻槽盆(CT1H5:16, F16N2,下右) 口径17.4 一尺一寸过0.2 mm、底径7.8 五寸欠1.0 mm、高14.2 mm九寸欠0.2 mm;曲腹碗(CT1H5:10, F16N14,下左)口径15.7 一尺欠1.0 mm、底径7.8 五寸欠1.0 mm、高6.2四寸欠1.2 mm。如此偏差足以表明陶器制胎也有尺寸设计。

TUB1.jpg

器盖(CT1H5:12, F16N6) 口径25.6、高16.2不整;不过,线条图纵横比例协调,表明其依据夏尺制胎没有疑问。 又,钮顶平台直径2寸,未在图上标出。

TUB2.jpg

简报[8] 子母口鼎 (H147:13, F23N3) 口径18.4、高26.7一尺七寸欠1.6 mm;显然盖内径(母口)应为12寸。壁厚半寸,而鼎内深为12寸。 子母口器物是新砦遗址的特色。

TUC1.jpg

4    夏尺曾在包括江浙良渚文化的黄河右岸使用,或许与文化交流、族属迁徙相关,并不意味着统一的国度;但山东地域大汶口文化使用夷尺,其后龙山文化使用夏尺,或许意味着政权属性的夷夏之变。豫东想来有大量的夏族遗迹深埋于黄河泥沙之下——千年之前的北宋东京在地下8 m,而明代州桥之拱顶已在地面以下4.5 m [9]。夏在龙山文化后期受到商族和黄河的压迫而逐渐后退,新砦、二里头、盘龙城的三处遗址,时代相继而使用夏尺,或许就是夏族的都邑迁徙

《史记· 夏本纪》等古籍中“夏朝的翔实记载”,未必全部可信——夏尚未见于殷墟甲骨,或许只是众多邦国之一;但黄河对夏族的影响以及“伊洛竭而夏桀亡”想来曾口耳相传而非周人凭空编造。只要“晋南没有适用夏尺的史前遗址”能够得到确认,“夏朝”的含义就需要重新审视。

[9] 黄河去复来,开封城摞城[J].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 (8): 36-47

Scan0032.jpg

Scan0033.jpg

Scan003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93714.html

上一篇:辽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适用夷尺17.6 cm
下一篇:汉字的结构和anagram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21 许培扬 李宏翰 刘山亮 朱晓刚 谢力 杨正瓴 郑永军 史晓雷 段含明 范振英 张晓良 刘炜 杨学祥 王安良 杨卫东 刘钢 李学宽 檀成龙 宁利中 郁志勇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