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红楼梦>校读文存》前言【《红楼梦学刊》2016.5】

已有 1364 次阅读 2019-11-19 07:22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红楼梦>校读文存》前言【红楼梦学刊2016.5

【吕启祥纸媒论著(吕启祥论著作目录编号GL28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1月19日发布(第23068篇)

 

2019年1月6日-10月25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和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等。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26日起,陆续发布吕启祥在纸媒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这些也将无偿捐赠给我的家乡主管单位。

 

吕启祥文《<红楼梦>校读文存》前言, 《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5期第69-72页;又载吕启祥著《<红楼梦>校读文存》第1-4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

照片8张,《<红楼梦>校读文存》前言

1

 DSCN5983.JPG

2

 DSCN5984.JPG

3

 DSCN5985.JPG

4

 DSCN5986.JPG

5,

 DSCN5987.JPG

6,

 DSCN5988.JPG

7.

 DSCN5989.JPG

8.

DSCN5990.JPG

前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忘记过往岁月中默默耕耘的老学人,用学术文库的形式保存他们学术成果中的部分精要。此举对于研究院和学者本人,都是很有意义和值得欣慰的事情。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和附录,因收录的侧重在于实证性文字,故名“校读文存”。

, 红学基础;

二,红楼文心;

, 感念师友。

首先要说明的是将《鲁迅与绍兴会馆》一文置于第一部分首篇,不仅因为鲁迅著有小说史略、对《红楼梦》有精当的评价;而且因为笔者在进入红学领域之前曾经通读过《鲁迅全集》,可算是一种学术准备吧。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在前辈学者唐弢、王瑶等指引下,我有幸参与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章节的初稿编写,嗣后在大学里教过相关的课程,在《北师大学报》和最早的《文艺研究》上写过少量有关鲁迅小说的文章。虽则稚拙,却是可贵的学术训练。收入本书这一篇,是新世纪应黄宗汉先生之约而写的,本意是为修复绍兴会馆,事未如愿而留下了这篇颇用力气具有资料性的文稿。也可作为历史足迹而留存。

我以为,鲁迅作品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极其宝贵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读鲁迅,有固本培根之效,使我们永远葆有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原创力。

 

下面再依次分述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作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工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竟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本书,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年多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我所写这方面文章的数量最多,包括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深层意蕴的探究等,不下百篇之数。从八十年代之初有关薛宝钗《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林黛玉《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到《文史知识》上的一系列短文:从《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到《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凡有所作,都是从文本出发的会心之言。都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从而发现并探求其艺术奥秘和人生真谛。限于篇幅,上述诸文均不在本书内。人物方面仅收王熙凤一篇以作代表,余者带综论性的亦仅存数篇以概。近年纪念曹雪芹之文亦一并放在了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感念师友,字数不多,分量不轻。我的怀人之作不止于此,本书主要收录本院的师长友人如已故的苏一平、艾克恩、周汝昌、陶建基、李少白; 健在的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诸位。至于前辈学者李长之、姜亮夫、潘从规则是我在编资料中遇到或有缘得见的。黄宗汉先生是北京文化名家,因将大观园从纸上搬到了人间,敬佩他故有怀念之文。黑山女士是《红楼梦》斯洛伐克文译者,有缘相识,亦记于此。

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或有助于了解我为文的背景和初衷。

 

若问出版此书,有何意义和价值,或可从以下诸方面概之。

,具有史料价值。本书忠实记叙了社会影响巨大的《红楼梦》新校本(发行已近500万套)的特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推出该本在《红楼梦》版本史上属于首次。

,具有导读意义。本书有关注释和版本的具体细微的分析论证,有益于广大《红楼梦》读者理解原著,也有助于研究者的深度阅读和思考。

三,推动学风建设。本书作者长期参与各项红学基础工程,深知其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需要锲而不舍、持续投入、戒除浮躁,坚守质量。

四,启示为学方法。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努力融会中国传统和域外新知,在实证的基础上感悟,立足于文本去探索,无论对红学或《红楼梦》的整体或局部,都力求作出独立的有新意的分析论证,奉献学界,求教同道。

总之,保持文化定力和学术敏感,是作者的自觉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望红学,自七十年代中期《红楼梦》校注组成立至今已四十年,1980年第一次全国红学研讨会和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至今已三十五年。笔者并无初创之功,但作为一个亲历者,目睹了当年红学之盛,活力四射。八十年代之初,红学率先复苏,聚集了劫后重生的文学、美学、哲学、文献学、文化学以至创作界影视界的各路学人,开会研讨,创办刊物,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得到了海内外的好评。红学几乎成了人文社科以至思想文化界的“风向标”。时光流逝,不胜今昔之感;环顾当下,愿学界同仁深长思之。

 

笔者已年近八旬,见证了历史,自身也终将走进历史淹没其中;倘有余力,仍将笔耕心织,守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家园。

末了,略缀数语,以结此文:

       花飞花落   盛筵难再
           
云舒云卷   至情莫名

 

                                         2015年春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06660.html

上一篇:《红楼梦会心录》增订版后记【《红楼梦学刊》2015.6】
下一篇:穿越光影写春秋----记中国电影史大家李少白之点滴【《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的学识与人格研究》2016】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