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微信医学科普讲座 睡眠与失眠

已有 4095 次阅读 2016-12-7 06:55 |个人分类:微信微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上午给老家的微信同学圈里讲了失眠的原因,如何防治等。

微信朋友圈里讲一些医学科普知识很好,非常方便,可以文字、语音、视频,与大家互动交流,讨论。

微信医学科普讲座 老年人的饮食与营养

2016-12-6 10:30我在微信平台 高中同学圈里讲科普,同学都爱听。 6月12日 乳腺癌 科普参考 http://baike.so.com/doc/5355290-5590756.html 6月15日 眼疲劳 科普参考 http://baike.so.com/doc/1084179-1147334.html 6月16日 中医养生 科普参考 http://ba ...31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分享

微信医学科普讲座 性病的防治


热度 1 2016-12-1 14:5511月30日,我给同学们讲了性病的防治。 性传播 疾病 或性 传染疾病 ,又称性病,指主要借由 性行为 (包括口交及肛交等)为传染途径的传染病。性病可能有很多起因: 病毒 、病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http://baike.so.com/doc/5356834-5592341.html 医学科普专家 &nb ...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古代医学家认为南北方向睡眠可以有效调整心肾的阴阳平衡,使得水火既济,防治命门火衰出现的失眠、烦躁、多梦易醒等病症。

       现代生物学家也发现采用南北睡向,人体内的细胞电流方向即可与地球磁力线方向成平行状态。

      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排列则为定向排列,宜头北脚南。这样气血运行便可通畅,代谢降低,能量消耗锐减,睡眠中的慢波、快波即能协调进行,加深睡眠深度,从而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




睡眠习惯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身体质素、性格或职业等因素都大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睡眠类型。这些类型的形成,大部份都是生活习惯和工作安排渐渐地培养起来的。只要一息尚存,它便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殊途同归,任何人能够维持充足的精神、工作及生活就无可厚非了。可是,如果每天都神思恍惚,所选择的睡眠类型就可能有问题了。如果要改变现在的睡眠类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便可以办到的,必须经过适当的调整,才能改善有关问题。

早睡早起

晚上很早便卧床,十一时左右入睡。每天大约早上六时便自然清醒。这种睡眠的循环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充分的睡眠时间处于深沉状态,可以使身体彻底地得到休息。

晚睡早起

晚睡早起,有的人习惯了夜睡,又或者因工作或娱乐的缘故,睡觉的时间比较迟,身体相当疲倦,所以较易入睡,一旦入睡便很快进入深沉睡眠形态,可以使身体彻底地得到休息。

早睡晚起

早睡晚起,相同之处就是很早就寝,但睡眠品质不是很好。尽管身体已经躺卧在床,却很难入睡,这正是处于浅度睡眠及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的典型。熟睡的时间较短,彻夜睡眠又浅,因此不能获得充分的放松及休息。所以需要更多睡眠,补充深度休息之不足。由于睡眠的时间长,起床又迟。

晚睡晚起

晚睡晚起,不到凌晨二、三时不睡觉,日间最少要过了中午才起床。因为休息时间倒乱,起床后许久精神不好,脑筋模糊、事事提不起劲,活动能力亦低。这种睡眠模式的人,多数有睡眠不足的感觉,上午会感到头脑不清,下午会稍好转,要到黄昏左右,情况才会好转。

http://baike.so.com/doc/5218146-5450437.html


失眠指的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有严重的患者还彻夜不眠等。长期失眠易引起心烦意乱、疲乏无力,甚至以头痛、多梦、多汗、记忆力减退,还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并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

http://baike.so.com/doc/5138143-5367817.html


失眠症根据失眠发生的时间先后,可区分3种失眠症。

①发生在睡眠初期,表现为很难入睡,也是最常见的失眠症。

②表现为全夜时醒时睡。

③发生在睡眠终期,患者过早苏醒,不能再入睡。

这些患者的异相睡眠都少,并易诱发脑电的唤醒反应。从脑电图分析波看,他们的睡眠时间总是比主诉的为多,失眠的后果并不严重,长期失眠者有时精神萎靡,可用药物治疗纠正。在临床治疗上面,采用西药谷维素进行中西药综合调治可取得快速、理想的疗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019180.html

上一篇:2016生命医学领域十大事件
下一篇:发展中医药是国家战略
收藏 IP: 1.180.212.*| 热度|

2 赵凤光 nuobeier199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