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了解“齐清定”,作者编辑都不累 精选

已有 11061 次阅读 2016-7-14 22: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cathyfan

做了这么多年的图书编辑,感触最深之一就是:作者不知道编辑的工作是做什么?编辑困惑作者为什么不理解编辑?

作者和编辑之间似乎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天堑,彼此看得见,却无法握手言欢。

为什么这么说?

有很多作者非常严谨,在交稿前对稿件精心编排,甚至不惜拖延交稿时间,强调是在精心修改、反复排版。稿件交来后经过编辑的修改和排版系统重排,作者发现之前做的很多工作似乎都白做了,就向编辑抱怨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孤心苦诣的工作没有显现出来。

可是编辑一样很委屈,作者交稿时只需要做到“齐清定”就可以了,做到交稿之后坚决不大改特改,尤其是电子稿上不做任何标识的修改,并不要求作者如何在内容排版上用心,为什么作者就不理解编辑的工作呢?

什么是“齐清定”?似乎这是老生常谈,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作者都非常清楚。

从字面上理解,这三个字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内容齐全、清楚、确定,但是实际上要完全达到这三个字并不容易。

内容齐全,是指构成一本书的所有要件都必须具备,文稿、图稿和附件(前言、目录、后记、附录等)都齐全无缺。

根据汪继祥老师主编的《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列出了成书的常见组成部分,不同类别的图书,其成书的组成部分都是不一样的,设计图书结构应该按照不同书类选择必要的部分。

对于作者而言,内容齐主要是针对书名、正文和辅文,目录等可以排版中直接提取,作者不用过分关注。

交稿尽量做到正文中的插图、表格、公式等内容完整,辅文包括序、前言、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索引等,不一定要有,但是对于科技专著而言,前言、参考文献等必不可少,序、附录、索引等则根据需要可有可无,现在很多比较好的书都非常注意提供索引,不过索引可以在书稿编辑审校完成后提取制作。

与以前写作都是作者手写的不同,现在都是用办公软件写作,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软件兼容。有时候,作者定稿时在自己的电脑上看,稿件内容非常清楚,但是交稿后编辑打开文件却不能正常显示,比如带有超级链接的内容无法正常显示、高版本软件里的图表和公式无法正常显示。

尤其是排版公司都是使用专业的排版软件对书稿进行排版,轻易不会升级软件,所以建议作者不要选择太高版本的软件制图、写公式,在书稿中清除所有的超级链接,以免出现内容缺失。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要注意全书层次安排统一,按照同一结构层次编排,体例统一,使书稿的形式协调、流畅,使编辑审校时清晰明了。

内容清楚,主要是指稿面清晰,尤其是插图描绘、表格制作、公式说明等清晰明确,没有疑义。

在手工写时代,稿面清晰指的是书写和修改都清楚,没有不确定的修改,这些问题在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利用办公软件书写的书稿,稿面都非常干净,修改可以一键接受,简单快捷,不疑有他,所以文稿清楚主要是指插图、表格和公式等要清晰明确。

插图清晰,包括图题和图注、图号都要清晰。对于软件截图、照片、模拟图等尽量提供原图,以免在文稿中插入时像素丢失,而对于线画图要注意线条的粗细、颜色、式样区分,尤其是在黑白图书中,线条或者色块太多,很难区分,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好,需要作者的设计时就避免,如果书稿中有用到地图,尤其是涉及到国别和国界的,一定要采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发布标准地理地图。

表格制作要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和明晰易懂,表号连贯。总体而言,用一系列简短的表比用一个大而繁杂的表更能表达内容,读者更容易理解,表格中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等要上下或者左右统一,以免令读者混淆,注意设计表头、表题等,比如对于同类数据比较,横列就比竖列效果好。

对于科技专著或者教材,免不了有很多公式,包括化学式等,有的作者在写作时不注意公式里变量的书写和说明、序号混乱,交稿后编辑修改容易出错。一般而言,数学、物理等公式都需要使用规定的字母、符号,并且一本书中要保持符号的单义性,不能随意约定符号。在公式中的变量有大小写、白正、白斜、黑正、黑斜体等区别,还要注意上下角等,如果是变量一定要注意用斜体区分,常量用正体表示,而矢量、行列式、矩阵、张量等变量需要用和谐提,集合符号则需要用黑正体,表示点、线段和弧要用白斜体,等等,这些规定如果作者提前在编写稿件时注意,那么编辑审稿时就会容易很多。

另外对于参考文献等辅助内容也需选择统一的格式,作者不能在写作过程中随意使用,造成编辑修改困难。

内容确定,就是要求作者提交稿件时文、图、表格等确定,发稿审校后不再大范围修改、增删内容。

有些作者交稿时认为可以先交一部分稿件,然后作者和编辑之间边讨论边修改,或者交一部分编辑改一部分排一部分,过后再交另一部分,编辑再进行审校排版,似乎听上去很美,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个编辑、校对、排版人员同时可能会处理若干本书稿,图书的生产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一样,都是有固定的流程,一道道工序走下来最后才能装配成为一本完整的图书。如果在这个流程中突然加入其他支路流程一则会打乱生产秩序,容易出现遗漏的情况,二则会提高图书的错误率,就算是同一个编辑审稿改稿,也不可能保证都是由同一个校对排版人员处理,每个人对待书稿的标准不可能一样,这样会导致前后两次书稿审校质量出现偏差。

有的作者交稿时虽然图书的各个要件都有,但是在编辑进行两次审校排版,图书雏形基本确定后,作者再次拿到样稿发现,经过专业的编校排版,原来稿件内容不足都显示出来,于是进行大面积地修改。有的作者经过几个月的编审排版后,拿到作者样对于图书内容又有了新的想法,大刀阔斧对书稿内容进行增删。

这些发稿后大幅度的修改会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困扰,有的作者甚至无视稿件已经经过多次编校,直接在原稿上不做任何标注地修改,令编辑拿到修改后的稿件后无所适从,要么重新编辑排版校对,要么编辑拿着排版后稿件和新的改稿逐字逐句核对修改,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费时费力,这些解决方案无疑会提高编审校对次数,推迟出版时间,人为拉长出版周期,最后还是有可能提高错误率,降低图书的质量。

一直以来,齐、清、定都是出版行业编辑发稿的标准,但是随着出版科技的发展,作者和编辑都使用计算机方便快捷地对稿件进行处理,齐清定关口适当前移,将会更有利于图书质量的提高。

每个出版社都会有相应的作译者规范,作者只需要在交稿前根据编辑提供的规范,对稿件进行规范化处理,做到体例统一、术语统一、名词统一、图表规范、公式明晰、文献引用一致等,就能将齐清定的关口前移,使原稿质量提高。那么,编辑人员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稿件的内容,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斟酌科学性、知识性问题,而不只是注重标点符号、错别字的修改以及注释、参考文献或体例的调整等工作,提高编校质量。如此,将会缩短编校周期,提高图书的质量,作者、编辑皆大欢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90664.html

上一篇:婳婳的故事:恐高的小松鼠
下一篇:爱国不是表演秀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2 孙启高 周健 蔡小宁 王桂颖 李土荣 程娟 杨正瓴 武夷山 黄永义 韩玉芬 袁贤讯 王启云 张学文 刘立 fnfeifei zhouwangpu wqhwqh333 aihuaw xlianggg momowu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