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应该提出宏观健康学

已有 3540 次阅读 2013-6-1 20:2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

一、提出宏观健康学

在长期思考医疗、健康、抗衰老、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改革、疾病预防、中医特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性命双修、治末病等方面的内容后。觉着应该提出一些新理念、新概念,使有关健康的问题得到更好地描述和解决。

1、从国家政府到人民群众,要更关注健康和健康管理,而不要只关注疾病治疗。这是笔者多年来的认识,也是大势所趋。

⑴笔者在“一种健康医疗新模式的初步设想”中写到:“与过去把疾病(或治疗)作为主要着眼点不同,设想的新医疗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健康”。“不仅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应该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如此”。笔者在“健康和健康管理”一文中指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并且要特别重视自我健康管理。

⑵面向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全人类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健康新地平线,从理想到实践”。它要求卫生工作由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类发展为中心上来,其核心是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指出:人群中患严重疾病的1%的人用掉了30%的医疗卫生资源,占人口19%的慢性病病人,用掉了40%的医疗卫生资源,两者共占据7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占70%的健康人只用了全部资源的10%。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为不健康人群服务的昂贵的诊断治疗系统,我们更需要服务所有人的健康维护和管理系统。

他还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应该尽快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部”

《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2007年,美国政府花了2.2万亿美元,没有能够解决美国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如按美国的做法,需要9.5万亿美元。而我国200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4.4万亿美元。即使不吃不渴,还差一多半。

因此,我国不能用美国现在的这种模式和方法,必须用新办法。笔者认为。新办法最重要的应当是把关注“健康”放在首位。

2、“健康”是本糊涂账。

什么是健康?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但若是深入探究,却很难说清楚:根据现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仅就躯体没有病而言,WHO提到的病有超重,眼睑发炎,牙齿缺损,蛀牙,有头屑等。大家常说的病还有:近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肿瘤、白内障,过敏性疾病,皮肤黑色素瘤等。最容易患的病还有感冒,呼吸道疾病,肠胃病,肝炎等。仅就上述疾病进行排查,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是健康人了,老年人更是几乎没有“好人”。于是又出来个“亚健康”,我认为仍不能清楚表达健康的内含。

3、在政府层面,要解决好人们的健康问题,一个是投入,一个是管理和经费的使用。笔者认为这些都需要从宏观上去研究和处理。

⑴在投入方面,比如增加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即使再提高比例国家财政将无法承受,若随机抽取一些群众进行调查,大多数人仍然会希望报销比例更高一些。甚至有的专家没有研究国家的承受能力,或者为了应合群众呼声,也说: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应提高报销比例。笔者也有病,也看病,也希望提高报销比例。但是国家能投入的钱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去研究,投入多少比较合适。也就是说,要研究正常情况下,占GDP(或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⑵国家投入的钱怎么用,也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研究。比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各占多少比例。这里打个比方:路上有个坑,第一种情况是有人掉了进去摔断了腿。好心人把他救出送到医院,并且付了医药费,经医院精心治疗后完全康复。媒体对此进行了报导,当地政府对助人做好事的人进行了表彰;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把坑填平了,无人摔伤。显然,第一种情况出了先进典型,媒体有了新闻,医院不仅挣了钱,还得到好评,地方政府也有了政绩。而第二种情况中把坑填平的人却很少有人关心。

因此,有些人更喜欢第一种情况。这就是有专家早己指出:在疾病预防上投入1元钱,可以省8.6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现实中却仍然更重视治疗的原因。

4、从宏观上研究和解决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中国还有自己特有的问题。比如怎样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如何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原来的城乡二元制所遗留的问题等。

经过长时间考虑,笔者认为提出“宏观健康学”并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宏观健康学的主要内容

1、整体层面中的“健康”新理念。

健康可以有不同定义(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主要讨论躯体健康)。以前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疾病角度来定义的,而且认为疾病和健康是完全对立关系。具体做法是,逐科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各种病都排除了,就说是健康的。按照这个方法,大部分人是不健康的,而且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病人会越来越多。如血糖的测量,“增加”了许多糖尿病人;人口老龄化,增加的大部分是病人;基因的检查,知道很多人有遗传性疾病等。

笔者认为,按新理念界定的健康,不认为健康和疾病完全对立、而是有点像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关系:即它们互相对立,又互为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健康占主导时,就认为人是健康的。而不是要求从遗传基因、分子、细胞,到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再到精神、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都十全十美。

举例来说,除小孩以外,只要能完全自理,能完成与他们年龄段相应的正常学习、工作、活动和日常生活等,就认为他们是健康的,就可以称他们是“健康人”。

显然,“健康人”中很多人都有病。也不必太忌讳“有病”或“病人”,仍可以说是患有某种病的病人,但从他们的总体情况看,仍是健康人。这里称他们是存在不健康因素的健康人。而且不管有没有病,所有健康人都要重视养生、注意防病和对疾病的积极治疗。

近视眼、老花眼,轻微的颈椎病、肩周炎、一般的皮肤黑色素瘤、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偶尔出现的普通感冒、比较轻的恶心、反酸、腹痛、腹泻、窦性心律不齐等,检查结果中的血细胞计数、血粘稠度、转氨酶、尿酸等少数指标有些偏高,骨密度偏低等,是不健康因素,要注意治疗。但有上述一些症状的绝大部分人仍是健康人。

没有明显症状和比较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病人,超过一定生存期没有复发的恶性肿瘤病人等,要定期复查,坚持治疗,但他们也是存在不健康因素的健康人。

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能完全自理、适当活动,躯体和精神等方面没有严重疾病。虽然他们要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他们仍然是健康人。

当然,各种重病病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卧床不起的患者,严重的老年痴呆患者、癌症晚期患者等就不能算是“健康人”了。

用新的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健康人会越来越多。

2、宏观健康学。

它关注的是健康。当然要涉及疾病的预防、发病率、治疗、治愈率、死亡率等问题。但是在宏观健康学中,它们是作为参数,而不太关心具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细节。

它不仅关心总人口20%的患有严重疾病和慢性病的患者,也关心正常的儿童和健康人。关心人的寿命,也很关心健康生存期,而且要尽量延长健康生存期。

它重视西医,同时也很关注中医、自然医学、抗衰老医学等被一些人认为的另类医学。介绍中医的先进理念、方法和重要性已有很多文章。自然医学和抗衰老医学近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发展很快。

它重视疾病治疗。也很重视养生、疾病预防。很多人相信,通过弘扬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性命双修、治未病、积极养生等理念,能使许多人不得病、少得病。关于抗衰老医学,有文章说如果美国重视抗衰老医学研究,仅就推迟老年痴呆病发病年龄一项,就能为美国节约巨额医药费。

它通过深入研究,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在正常情况下用于健康事业的经费占GDP(或财政收入)的比较合适的比例。使健康事业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避免医疗危机发生(医疗危机并非杞人忧天,比如按照美国医药费用近年来的增长趋势,有人预测2028年美国的医疗体系的费用将无法满足)。

它还要关注在科研、健康学的宣传教育、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人力物力的分配比例。而不是只关注建了多少医院、增加了多少病床、治好了多少病人。

它也关注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比如,2011112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说:记者随机选取20种常用药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最离谱的一种药的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笔者认为像这样使用医药费用就不合理。药价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就是宏观健康学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了。

研究宏观健康工作中的规律(理论)。笔者认为宏观健康工作中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且还能够利用这些规律对一些指标进行调节。比如,提高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和上限,会有更多的人去看病,多拿药,拿贵药,多花很多医药费。若适当降低报销比例,就会省下许多钱,用于必要的科研,健康教育,普及养生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重视疾病预防等,会使许多人不得病、少得病。人们的总体健康水平反而可能提高。

利用宏观健康学的规律和行政措施,对一些指标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尽量提高国家或地区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并能持续发展下去,是宏观健康学的重中之重。

总之,宏观健康学是界定健康新理念,研究一个地区或国家人们的总体健康情况。以及在合理投入的情况下,研究提高健康水平的办法、手段,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和理论。利用这些理论并结合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主要指标进行有效调控。实现持续提高总体健康水平,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三、提出并研究宏观健康学的意义。

宏观健康学现在只是笔者的想法。即使是正确的,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逐步在实践中实施后才能真正看到它的意义。这里只做几句推想:

1、逐步形成立足健康、重视养生,对疾病采用预防为主、积极有效治疗的健康新观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逐步构建和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健康新模式,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国家快速发展。

                          2011-12-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695697.html

上一篇:健康与健康管理
下一篇:从王大妈受骗想到健康素养的缺陷
收藏 IP: 111.167.146.*| 热度|

5 陈楷翰 许培扬 张云扬 蔡子微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