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光速(4):光行差(上)

已有 13329 次阅读 2014-4-20 18:30 |个人分类:高级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设想一下,当你在大雨中疾跑。只要不是雨水被大风吹得相当斜,那么不论你朝哪个方向,是不是总是觉得雨水向你扑面而来?

   这正是1729年,James Bradley对光行差(http://en.wikipedia.org/wiki/Aberration_of_light)的解释。

(1)

   从1676年Romer第一次测算光速,到1729年Bradley通过光行差测定光速,虽然只过了50年,但是光学史上的重要人物Huygens和Newton已经进行了重要的关于波动学说和微粒学说的"论战"。所以我们讨论一下他们的"论战",对理解Bradley的计算方式和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

    少年时读科普,存在两个误解。其一,是认为Huygens和Newton的“论战”相当火爆;其二,是以为“以太”是牛顿和惠更斯为了论战而引入的。

    实际的情况是:其一、这种“论战”非常君子,和牛顿与莱布尼茨以及牛顿和胡克的辩论完全不同。其二、“以太”是17十七世纪和18世纪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

(2)

      “以太”实在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想法,就象中国人讲”气“一样。比如,1282年,文天祥决然赴死,就写下《正气歌》,其开篇就讲: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从诗里可以看出,”气“是无所不在的,虽然变化成各种形象,但是是”夹杂“在各种具体事物和人物中的,而且,塞满了”苍冥“。

     所谓”以太",其实非常类似中国的“气”,塞满了所有的空间,但是具体的事物又可以穿行其间,而且说不定,构成这些我们可以接触的实际物体实际上就有一部分就含有“以太”(http://en.wikipedia.org/wiki/Aether_(classical_element))。

      古希腊神话中,“以太”是“新鲜、纯粹的气”,是上帝呼吸之用。按照古希腊神话,“以太”充满了宇宙。到了希腊哲人们的手里,“以太”就成为“风地水火”之外的第五元素。所以到了惠更斯讨论光的传播的时候,寻找“以太”作媒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就好比我们中国人总要讲“气”。

(3)

       Huygens在1678年前后,以波动的方式,解释了光的折射和衍射现象。其使用的方式,称为“波前理论”。示意图如下(http://en.wikipedia.org/wiki/Huygens%27_principle):

图1 惠更斯的波前理论

如图1所示,光之所以会发生折射现象,是因为行进中的光波碰到新的媒质的界面时(比如从空气进入水时),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同时传递的波看着是波面,图上蓝色的一系列平行线,就是不同时刻传出的波面;当传过来的波碰到界面时,我们将波碰到的界面的每一点看做是一个新的波源,我们称为子波源(图中的黄点示意了一些子波源);我们依照同一波面到达界面的时间,和波在新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在新媒质中画出球面(图是二维的,所以我们变成了画圆),如灰色线所示,先到达界面的子波源在新介质中走得远些,所以画得大些,反之则画得小些;最后,我们再做这些球的公切面或者圆的公切线,就得到了绿色面所示的新的波前。新的绿色波前前进的方向,就是波进入介质的前进方向。显然,波速不同,就算是蓝色行进进入介质的方向相同,其在新介质中的前进方向也不同。而且,很容易看出,在新介质中,这个波速越慢,波偏折得越厉害。我们现在知道,波速越慢,说明介质的折射率越大。而惠更斯的理论还可以大致解释衍射现象,到了100多年后,经过Fresnel的发展,可以非常精准地解释衍射和干涉。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波速对折射的解释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Huygens一定要向Romer要艾奥的测量数据计算光速的重要原因。而且,既然光是一种波,在真空中传播,按照当时的理解,自然需要介质,那当然是“以太”。(那个时候,已经有非常清楚的“真空”的概念了,但是地球之外是不是真空,则概念不详;但是在1648年,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会越来越稀薄。(http://en.wikipedia.org/wiki/Vacuumhttp://en.wikipedia.org/wiki/Blaise_Pascal)而当时的观念中,真空中也应该充满以太)。

(3)

按理而言,牛顿应该是Huygens的支持者,因为最早的光干涉现象正是牛顿在1717年分析的,那是牛顿环(Newton‘s R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Newton%27s_rings)。牛顿环的现象早在1664年Rorbert Hooke的书中就已经记载了,牛顿给这个现象的解释,实际上是使用的波动的理论。

和我们年少时被科普的所谓牛顿的微粒说不同,牛顿的“微粒”,被其称为corpuscle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被嵌在以太的波动中运动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puscular_theory_of_light)这些corpuscle,极小,但是有形状、颜色等等物理性能。

那么牛顿问什么要引入corpuscle的概念呢?是这样,在1666年,牛顿在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用棱镜将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彩光,这是最早的光的色散实验。如果使用corpuscle,那么光的各种颜色实际上是不同颜色种类的corpuscle引起的。这样的解释通顺得多。

进而言之,光的偏振(polariz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arization_(waves))则预示着光是横波,与Huygens认为光是纵波的概念也不一致,因此牛顿给corpuscle加上非球形的形状,这样corpscle在与其传播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就可以有不同的偏振方向,这也利于解释光穿过晶体的双折射(http://en.wikipedia.org/wiki/Birefringence)现象。

那么,如何解释光的衍射和折射呢?牛顿依然保留了以太,corpuscle是在以太的波动中运动的,而且以太波的速度比corpuscle运动得快;而corpuscle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填补以太在波动时“松开”的位置的空位(http://en.wikipedia.org/wiki/Luminiferous_aether)。

总而言之,通过比Huygens多加进corpuscle以后,解释起问题来容易多了。

所以,当James Bradley测量光行差的时候,对光的理解,就是那些在以太的缝隙间跑动的corpuscle,而他要测量的,就是corpuscle在以太中的跑动速度。

(4)

一段闲话。

据记载,Huygens和牛顿在1689年在伦敦相见,讨论了冰洲石,做了些关于科学思想的辩论。(我急需读到有关著作,但是Google给出的资料好像都要翻墙,我都检索不到,急需帮助。作者注)但是两个人明显态度比较和蔼。这远远不能跟Huygens和Robert Hooke的争论比,因为这场争论涉及到谁先发明了表里用的游丝(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ance_spring);更不能将这场争论和牛顿与Robert Hooke比,因为这场争论涉及到谁先发现了万有引力。

显然,大多数情况下,关于真理的争论,跟现世的利益和名声相比,无论如何要轻得多。所以,我不太理解科学网上关于相对论的争论的火爆程度,也许是出于无聊吧。

 

 

------------------------------------

回复吕喆兄:游丝是专利权,在17世纪第一次有了精准的计时,误差从每天接近1小时,变成了每天10分钟。

万有引力大家都认为是对的,绝对没有关于对错的争论,意味着当世的巨大名声(当然也有利益)。胡克认为牛顿是在他的刺激下才做出公式来的,而且他已经告诉了牛顿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承认有胡克的提示,但不承认胡克提到了距离平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84352.html

上一篇:光速(3):艾奥的显现与消隐(下)
下一篇:光速(5):光行差(中)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40 刘全慧 张海霞 王春艳 吕喆 曾泳春 庄世宇 戴德昌 肖振亚 许浚远 秦四清 赵美娣 黄德民 陈小润 李小文 应行仁 韦玉程 郑小康 吴飞鹏 田云川 李土荣 王荣林 薛宇 董侠 李学宽 李璐 黄兴滨 耿修瑞 张忆文 李宇斌 杨正瓴 ybtr3929 jimiyg wsyzxd chenyuhuazililu eastHL welle xqhuang biofans linhongye seaoce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