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三傻回答老邪前的预热:文字之熵

已有 3220 次阅读 2013-10-30 14:04 |个人分类:总结与反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经老邪带动,大家开始讨论汉字极其改革的问题。

老邪提的问题非常复杂,我因为马上要去上课,这里只能谈点粗浅的见解。

(1)注意信息的分层

信息分为三个层次:语法,语义和语用。香农提出的信息论只是讨论语法层次,就是就一套符号如何编码的问题展开讨论,所以根本无法完整比较不同语言的优劣。

而语义层次,是说一个词、一句话该如何解释的意思。这是说,一个意思虽然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或者词,来表达,但这些句子和词,完全可以分解到由“原子语义”按固定次序组合的唯一的一个“标准语言”上。这个完备的“标准语言”存不存在,甚至是不是真的存在,好像还没有结论,虽然大家会引用乔姆斯基的说法:既然不同的语言可以对译,那么这种“标准语言”(乔姆斯基称之为“共同结构”)应该是存在的。

而语用层次,是说一句话或者词在具体环境中,表达什么意思,产生什么功用的意思。如果是在一篇文章后者一段对话中,其中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表达的含义或者功用往往和上下文相联系,那么其上下文(context,我们翻译为“语境”)就为这段话的含义提供了限定,增加了更多的信息。

现在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由于对“信息”概念有不同理解,所以经常将不同层次的说法混用,这就使得对汉字的变革的讨论变得混乱。

层次是一定要明确了,再讨论的。

(2)注意不同的观察和思维习惯

已经有认知实验表明,也许是由于文化的影响,我们和西方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观察顺序是不同的。我们喜欢先观察全局,再填补细节;而西方人喜欢先观察某一条线索,再顺着线索展开。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具形象性,而西方人的分析性较强。其实,两种方法各有好的一面,这得看具体是什么问题。所以张立能老师的观点是偏颇的,使用标记语言(HTML)来与汉语或者英语(自然语言)对比的方法不新鲜,结论也不可靠。

要注意,汉语是有“标记”的,比如“虽然。。但是。。”等等连词,只是这些标记方式高妙与否,要看具体描述什么问题,在什么信息层次探讨。

而且,一个民族的语言变革,一定要注意民族自身的思维习惯。我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我们自己的语言一定是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最契合的。

 

先写这些,上课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37410.html

上一篇:既然大家都可以打招聘教师的广告,我也打一个
下一篇:基于文小刚的道德经翻译的再翻译:道德经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11 谢力 李宇斌 赵美娣 陈楷翰 王春艳 柏舟 陆俊茜 戴德昌 应行仁 鲍得海 田云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