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已是母亲51岁生日,尽管离家不算很远,我并不能任性地回家,不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心中深感愧疚。只好在灯火之下,用一个读书人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祝福。恰巧临近毕业,许多感恩的话将载入毕业论文。和所有人一样,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对我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但我对父母的感谢不止于情感,我需要直接感谢他们对我实验上的帮助。
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是她的本性,爱我则是她的特长。母亲对我的学业和工作绝对支持,从来没有说不,尽管她可能永远也不明白DNA、PCR和SCI是怎么回事。她对我的事情总是很放在心上,有时显得像是瞎操心。前不久我在电话里跟他说起过几天要中期考核,通过了才能参加毕业答辩,她只能理解成我要像过去一样考试,怕我焦虑,便“隔一差二”地发短信来问我考过了没有。
我在实验室做的东西,母亲没有机会帮我,很多工作也帮不了我,而且我目前的研究阵地在青藏高原,母亲连我的研究材料都没机会看到。但是,对于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母亲是可以帮助和指导我的。
去年清明和“五一”期间,我突发灵感地想研究一下不同蚕豆果荚类型对种子产量的影响。于是我需要对农田里单位面积和不同蚕豆植株的不同果荚数量进行大量统计和种子收集。这项工作没有助手或合作者,而且我只能利用假期独自回家开展。母亲看我时间紧迫,主动提出帮我统计和收集,我便给母亲“安排”了任务:一边单株收种,一边记录各种果荚的数量。母亲的效率虽然没有我高,但确实帮我完成了很多工作。在我离开的期间,母亲时常叮嘱家里人不要摘取那块田里的蚕豆,以免影响我的结果。
后来,由于这部分数据表明不同蚕豆果荚在单位面积的比重对种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论文很幸运地发表在了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1031/srep06859/full/srep06859.html)。我在文章的致谢部分感谢了父母的帮助,不少人觉得我应该把父母列为共同作者(参考博文:两篇课外研究论文诞生记),可是对他们而言,这样做或许并没有直接地一声道谢有意义。而且,我并不清楚像母亲这样没有挂靠单位的普通农民发表论文该如何署名。
“偶然”的灵感并没有止步于发表一篇SCI论文,这项工作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于是,我准备下一步对产生不同类型果荚的原因展开分析,而环境和遗传效应都得考虑。那时,已经到了蚕豆的播种季节,我决心借机在大田中研究种植密度和营养条件是否影响不同蚕豆果荚在单位面积的比重。但是我正忙于实验室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回家,我只能“遥控”母亲帮我把蚕豆种成三个密度梯度,其中一个密度并列三组,为设置营养梯度做准备。到了施肥期,我依然没有精力回家,我让父亲测量了农田的尺寸,然后让母亲按我算好的施肥量均匀地洒上尿素。就这样,家里的农田成了我的实验田,母亲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我想母亲可能并不清楚我要做什么,但是只要是他的儿子需要做的事她就觉得是大事。春节假期,我才第一次看到了母亲种的蚕豆,我想母亲是一个合格的“实验员”,不久之后,我将会如愿地取得这部分数据。
经过与导师探讨,在毕业之后,我将全心全力地去研究蚕豆。除了利用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展开的室内研究,大田工作也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用地,我想家里的田地将继续成为我的实验样地,尽管那时许多工作我会自己回去做,但平时的管理和观察,我是不能经常完成的。毫无疑问,母亲还将成为我的“助手”,直到某一天,当我拥有了专门的实验田。春节假期,我还向母亲请教了蚕豆栽培中的经验和问题,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素材。母亲虽然不能用专业的术语描述,仍然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传授她储藏的知识。例如:蚕豆播种时容易遇上降雨,刚萌发的幼苗被水浸泡四五天就会腐烂,需要重新补种……在我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免费的实验地,免费的劳动力,将给我减少难以比拟的负担和麻烦。
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一切都还没有安顿下来,不能带给母亲什么。相反,我的工作还需要搭上母亲的帮助,令我感到十分不孝。我想能最好报答母亲这份恩情的,就是尽早做出重要成果,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一定在所有成果中注上母亲的名字。而我也相信,这融入了母爱的工作,必然能取得重要的成绩。
祝愿母亲生日快乐,健康平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