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两花”之争的待解难题 精选

已有 11125 次阅读 2014-8-27 10: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成分, 药性, 山银花

“两花”之争的待解难题

李连达 

“两花”之争涉及多方面问题,有些难题尚待解决。

一、中药也有“唯成分论”。昔日“唯成分论”出身成分是反动官僚,地主资本家,臭老九,将“永世不得翻身”,毁了不少人。其后改为“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又救了很多人。中药也有“唯成分论”(当然与政治上的唯成分论不同)。根据中药的某种(或某些种)化学成分,判定中药之真伪优劣或作为中药分类的依据,是中药界公认的做法,无可非议。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考虑。如果某种成分是主要有效成分,这种判定多属正确。但若某种成分仅是“标志性成分”、“代表性成分”或含量较高的“主成分”,而不是主要有效成分(特异性有效成分),仅以此成分的多少、有无,作为判定中药真伪优劣或中药分类的依据,未必准确。

   《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都不得少于1.5%,木樨草苷不得少于0.1%,明显低于绿原酸。山银花则绿原酸不得少于2.0%,未将木樨草苷列入质量标准,但山银花的藤及叶含量较高,在花生壳中含量也较高。说明木樨草苷并非金银花的特有成分,并非专属性很强的特异性成分。它是否是主要有效成分或疗效优于绿原酸的有效成分?还有待比较研究,综合判断,予以证实。因此仅根据木樨草苷含量的多少,判定金银花的治疗作用优于山银花,或作为“两花”分列的根据。似有商榷余地。

 二、中药也有“历史问题”。昔日强调“查三代”,爷爷的爷爷有历史问题,其后代必然是“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可重用,毁了不少人。其后改为“重在本人表现”,又救了不少人。中药也很重视历史,历代经典著作,几千年用药习惯,经过考证,常作为判定中药优劣,中药基源及中药分类的重要根据。是中医药界公认的原则,无可非议(与政治上查三代不同)。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考虑。例如《唐新修本草》《北宋证类本草》《明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中均记载金银花(忍冬)“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明确提出金银花药性“甘温”,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是否引起“上火”未见记载。但是在《中国药典》(20052010版)中,均认定金银花药性“甘寒”,属寒性药,并删去延年益寿之功效。古人认定金银花“药性甘温”,今人认定“甘寒”,由“温”变“寒”。为何古今认识相反?哪个认识更正确?在编写,修改《中国药典》时根据什么将金银花药性“甘温”改为“甘寒”?是否因为发现金银花中含有木樨草苷而药性由“温”变“寒”?药性“甘温”又怎么安到了山银花头上?与<药典>记载相反?根据是什么?在这些历史谜团尚未澄清之前,“两花之争”如何作出正确结论?

陈新教授在“也谈金银花—本草小考”文中提到:[从《神农本草》到《本草纲目》都没有“物种的概念”,也就是说本草中的“忍冬”与《中国植物志》中的“忍冬”不是一个概念]。此论精辟,值得进一步探讨。那么历代本草中的忍冬(金银花)与《中国药典》中的金银花(忍冬)是否一个概念?是否可以将历代本草中的忍冬作为当代《中国药典》中“两花”分列的历史根据?

中医界强调“尊古而不泥古”。“尊古”就应该确定金银花药性“甘温”,“不泥古”可以将药性改为“甘寒”。我们是“尊古”还是“泥古”?对此问题医史学家有何高见?中药学家及植物分类学家有何指教?

三、“两花”之争涉及多方面问题,不仅是金银花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术问题。涉及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问题。远因是中药品种混乱,需要进一步整顿,近因是《中国药典》“两花”分列引起的链锁反应,而不正当商业竞争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直接原因。不是一场官司能够全面解决,万事大吉,更非一篇小文章能作结论。需要多方面努力,远因近果,标本兼治,全面考虑。需要广泛听取生药学、药材学、药物化学、制剂学、植物分类学、药理毒理学,特别是临床等方面专家的意见,以及生产企业、流通领域、市场监管、药典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意见。综合判断,合理解决。(本文只涉及学术问题,不涉及其他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822635.html

上一篇: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下一篇: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被罚人民币30亿元”
收藏 IP: 106.37.4.*| 热度|

27 余皓 许培扬 郑永军 李土荣 孙学军 郑小康 赵美娣 文克玲 刘立 董侠 张晨欣 戴德昌 崔宗杰 赵君渝 钟云飞 张以恒 吴旭峰 许洪光 高信芬 宁利中 郭卢安政 蔡小宁 chaijf wuji2017 shaoyunpeng gjs713 huangshan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