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接过雷锋的枪——爱因斯坦著名信件的翻译问题(增补版) 精选

已有 15568 次阅读 2009-2-27 14:2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友杨正瓴教授于2月23日发帖“怎么翻译爱因斯坦谈科学起源”(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696),原文较短,全录如下:
 
--------------------------------------
 怎么翻译爱因斯坦谈科学起源
 
1953年,在致斯威泽(J. E. Switzer)的信中,爱因斯坦谈到科学的起源: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两个通行的译文:
 
(1)其中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2)最后一句话译文以前常被用来表明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赞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认为这完全译错了。他将之改译为:
 
“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到底该怎么翻译?请大家指导!!谢谢!
 -------------------------------------------------------------------------------------------------
  
我认为这个题目出得很好,可惜响应者并不多。我是第一个回复的,后来有另外一个博友也回复了。我们两个回复的意见并不一致。全部回复罗列如下: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再试 [2009-2-24 12:44:34]   
 西方科学的形成建立在两个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即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形式逻辑体系的发明,和(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发现。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走到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假使他们有所发现,倒是令人惊奇的。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试译 [2009-2-24 11:16:38]   
 (1)打开这个网页,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变成色盲了。
 (2)试译如下:
 西方科学的形成建立在两个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即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到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倘若有所发现,倒是令人惊奇的。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nli2233 [2009-2-23 13:33:26]   
 补充一下:其实爱因斯坦也最后一句也没有强调“西方”。我之所以加了“西方”二字,是跟商务和李醒民教授的译法作个强烈的对照而已。正确的直译应该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发现居然都被做出来了”。而这些发现都是在西方做出来的。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nli2233 [2009-2-23 13:22:57]   
 我个人的看法:商务和李醒民教授的说法都有问题。最后一句说的不是“中国”,而是说这两项伟大的进步居然在“西方”做出来了。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惊奇的不是中国没搞出来,而是西方搞出来了。 
 
---------------------------------------------------------------------------------------------------
 
 
 
我本来希望杨教授能够就回复的留言评论一下,但等了几天,并没有见任何动静。也想到是不是杨教授去忙别的事情了,没有来得及看博客留言,后来发现杨教授在2月25日还给别的博友的博文留过言,我又觉得是不是杨教授兴趣转移了。不管怎么说吧,因为有了不同看法,这给了我一点把这件事搞清楚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博文。
 
我先给出我认为合适的翻译吧:
 
原文: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我的译文: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项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的:希腊哲学家们(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实验找到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中国的先贤们没有能够走上做出这些发现的道路,是不值得惊奇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发现居然被做了出来。”
 
 
 关于这段话分歧的焦点,在于最后一句。很多人认为,最后一句的评论是针对中国的。包括商务印书馆徐良英先生的译本和科大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的翻译。在给杨教授博文的留言里面,另一位留言者也是持这个态度的。
  
老实说,这段话理解起来一点都不困难。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外国人读这段话,他/她会把最后一句跟中国联系起来。很多中国学者做了这样的联系,恐怕不是英语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中国情结”太重的问题。从英语语法上看,最后一句话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没有任何假设的意思在里头。因此,翻译成“如果… …”或者“假使… …”是说不通的。
  
关于西方科学的产生,爱因斯坦那一代人的主流观点是,这是一个奇迹。探索现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的书籍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就包括了非常著名的所谓李约瑟猜想,即尽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领先于西方,但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如果你有时间Google一下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的原文,你会发现不少英文文章和书籍里面引用了它,而且这些文章和专著的主题通常是讨论现代科学起源的,而不是讨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
 
  
我接过杨教授的枪,把这个话题重提了出来,是希望对这件事情有个明确的说法,也算是做一次雷锋吧。要不然,这个话题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不免有些对不住科学网的名号。如果言语当中有所冒犯,恭请杨教授谅解。
 
 
 2月28日增补:
.
博文发出,不同意见还是不绝于耳。这是好事儿,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关心的。我想,如果科学网连这么一个小问题都辩不清楚,那还真的就别叫“科学网”了。所以,我决定在这个问题上再花一点时间。
.
一位博友留言很有代表性。留言道:按照你的理解推论,爱因斯坦对西方产生科学感到惊讶了?我想不仅爱因斯坦不会惊讶,李约瑟也不会。我说服不了你,你还是请教英语专家吧。科学网编辑可否与何毓琦先生联系一下,请他给解释一下。
.
其他博友也有提出要找英文专家评判的。我本来以为,这个简单的英文问题,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哪里还需要英文专家来评判!不过,既然有博友提出这个问题了,这说明我的解释并不清楚,也不权威。还是需要找更权威的说法,才能让博友信服。
.
我主张,与其找英语专家,不如看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他们的著作中是怎样评述爱因斯坦这段话的。于是,我又作了一次Google查询,第一条就蹦出一本书来,非常好。这本书的名字叫作《The "Racial" Economy of Science》,作者是位女士,名叫 Sandra G. Harding,本书又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这本书的第37-38页提到了爱因斯坦这封信。有关的段落是这样的:
.
----------------------------------
.
Finally the author of a noted book, The Edge of Objectivity, says:
 
Albert Einstein once remarked that there is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why China or India did not create science. The problems is rather why Europe did, for science is a most arduous and unlikely undertaking. The answer lies in Greece. Ultimately science derives from the legacy of Greek philosophy. The Egyptians, it is true, developed surveying techniques and conducted certain surgical operations with notable finesse. The Babylonians disposed of numerical devices of great ingenuity for predicting the patterns of the planets. But no Oriental civilization graduated beyond technique or thaumaturgy to curiosity about things in general. Of all the triumphs of the speculative genius of Greece, the most unexpected, the most truly novel, was precisely its rational conception of the cosmos as an orderly while working by laws discoverable in thought…
 
The statement of Einstein here referred to is contained in a now famous letter which he sent to J. E. Switzer of San Mateo, California, in 1953. It runs: 
 
Dear Si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Sincerely yours,
Albert Einstein
----------------------------------------------------------
.
我把关键的地方(红字部分)翻译一下:
.
最后,名著《客观性边缘》的作者曾经说过,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评论说,要理解为什么中国或者印度并没有产生科学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为什么欧洲创造了科学,因为科学是一项最费力、最不确定的事业。问题的答案在(古)希腊.... ...
.
... ...
.
爱因斯坦的上述评述引自于他的一封著名信件,即1953年他寄给加州San Mateo的斯威泽(J. E. Switzer)的信。信中说:
.
... ...
.
显然,《The "Racial" Economy of Science》的作者,还有《The Edge of Objectivity》的作者,他们都同意,爱因斯坦那封信的所表述的观点是: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并不令人惊奇。令人惊奇的的是,现代科学居然在西方诞生了。
.
顺便也回一下武夷山老师。既然信是1953年寄到加州的,我认为原文就是英文的可能性非常大。


爱因斯坦的回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17498.html

上一篇:博士培养中知识积累的广度和厚度
下一篇:科学研究活动的分类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15 邸利会 王勇 高友鹤 刘全慧 曾杰 杨玲 鲍得海 刘玉平 刘进平 刘立 陈苏华 任国鹏 杨正瓴 wolfgange bridgeneer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