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本博主十一年前的两篇旧作,原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报》第13期(总第81期)2002年7月29日。图片源自《著江河湖海新华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所八十周年纪念画册》。
水生所表示要继续做好白鱀豚保护工作
7月16日,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表示:“淇淇”虽然离开我们,但并不意味着白鱀豚保护工作的终结。“淇淇”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要加快保护工作的步伐,因为长江中还生存“淇淇”的同伴以及近亲长江江豚,它们正濒临灭绝的边缘。水生所作为长期从事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单位,深知任重道远;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和关心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7月23日,水生所向中科院提交了专题报告,提出了水生所今后白鱀豚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思路:1、继续积极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配合,坚定不移地推动“白鱀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2、配合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再引一雌一雄共2头白鱀豚进入我所白鱀豚馆,展开繁殖方面的研究;3、抓紧时机,开展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与保护工作;4、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条件,适当开展其他珍稀鲸类动物和其他珍稀水生动物的研究;5、进一步开展与白鱀豚有关的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
专家分析白鱀豚“淇淇”死亡原因
2002年7月14日上午8:25分,值班人员发现白鱀豚“淇淇”沉入池底,没有游动及出水呼吸,即证实“淇淇”死亡。而当天早上6:30分值班人员在给池中加水时,“淇淇”游动正常。其死亡时间在当天6:30分至8:25分之间。
7月16日下午,水生所的鲸类专家与曾多次参加 “淇淇” 疾病诊断治疗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专家共同对白鱀豚“淇淇”的死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大体解剖、行为、血液生化指标诸方面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食道和气管周围没有充血、肿胀、糜烂等损伤,呼吸道没有阻塞物,所以排除窒息
或梗阻死亡的可能性;
2、据近期心电图检查的结果及心脏冠脉没有缺血坏死性改变的解剖结果,排除心肌
梗死致死的可能;
3、心、脑、肾、肝、肺、胰及胃等诸脏器均未见弥漫性出血坏死性病变,不支持弥漫性血管内出血;
4、肺部无明显出血及炎症,排除急性呼吸衰竭的可能;
5、各脏器均未见肿瘤性病变;
6、近年来,“淇淇”食量明显下降,活动能力减弱,行为异常,体重逐渐减轻,以及一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表明“淇淇”已年老体弱,代谢能力持续下降,造成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失调,内环境和活动规律紊乱,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属高寿自然死亡。
科研人员定期对“淇淇”进行体检
“淇淇”的呼吸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孔缘有活瓣,能自由开闭。出水时鼻孔开启,换气后便闭紧潜水,通常会每隔10至30秒露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的响声。
参见本博《祝贺于江老师白鱀豚新书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59425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