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纪念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一) 精选

已有 8635 次阅读 2020-2-22 06:08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饶钦止

1.jpg 

饶钦止(1900,2,22-1998,3,28),男,汉族,四川重庆人。藻类学家,湖沼学家。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从事淡水藻类的分类、生态分布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编写有《中国鞘藻目专志》和《中国淡水藻志·双星藻科》专著。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藻类学人才。

饶钦止,号考祥,1900222日出生于重庆。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山水画家和书画收藏家。他自幼耳濡目染,热爱并学习绘画,父亲却鼓励他学习科学知识。他1920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学系;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1晋升生物学系副教授。 1932年得亲友资助,自费去美国密执安大学植物学系进修,在WH.泰勒教授的指导下,以攻读藻类学为主同时选修与藻类分类工作有关的植物形态学、植物细胞学、湖泊学等课程,1933年和1935年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饶钦止在这三年的每个暑假中都去美国东海岸的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担任泰勒教授的研究助手,当时泰勒正在撰写《北美东北海岸的藻类》专著,书中全部藻类图谱都由饶钦止绘制,他自幼积累的绘画基础加上严格的科学训练,使得枯燥的标本在他笔下变得线条流动,栩栩如生,泰勒惊讶地称之为“不仅是精确的科学图,而且是艺术品!”

2.jpg

饶钦止绘制的藻类图版(胡征宇研究员提供)

1935年饶钦止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生物科学研究博士后奖学金,先后在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大学海洋实验室、哈普肯海洋工作站、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学海洋实验室从事海水和淡水藻类的研究。饶钦止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接到父亲来信,教导他“博士之名固好,博士之实更要,如徒有博士虚名,于国于己何补?”于是他在1936年秋回到祖国,到南京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翌年晋升研究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所属各研究所纷纷搬迁,饶钦止匆忙地提着一架显微镜随同动植物研究所于当年9月由南京迁往湖南长沙,后到衡山,又迁到广西阳朔,1939年初到达四川重庆北碚。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下分三个研究室:植物生理室、藻类室和高等植物分类室,饶钦止为藻类室主任、研究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植物研究所迁到上海,饶钦止继续开展藻类学研究,并在复旦大学兼任教授,讲授植物形态学和藻类学课程。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于1950年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为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饶钦止任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在上海水产学院兼任教授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搬迁到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成为以淡水生态学为主的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中心,饶钦止1961年至1966年,1973年至1984年任副所长。1989年12月退休。饶钦止共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两部,主编书籍5本。

饶钦止是学术团体的热心组织者。1923年参加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藻类学会、湖北省植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这些学会的理事、理事长或名誉理事长。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一至三届的副主编,《植物分类学报》、《水生生物学集刊》和《海洋与湖沼》等刊物的编委、主编或名誉主编。1988年被选为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湖北省科技美术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55年起,饶钦止历任武汉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三届政协常委,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饶钦止于1998年3月28日在湖北武汉去世。

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

饶钦止于1928年即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他采用淡水藻类作为研究材料进行细胞学的研究,并广泛采集淡水藻类的标本以积累研究材料。当时国内尚无人从事藻类的分类研究工作,北京各图书馆中也无参考文献。他感到淡水藻类在植物界演化过程的初级阶段中和在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其种类繁多,分布又广,竟无人问津,因而决心到国外去学习藻类学并收集参考文献。在美国的3年里,共发表包括中国和美国藻类分类研究的论文11篇,他侧重于鞘藻目(Oedogoniales)和双星藻科(Zygnemataceae)物种的探讨,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采自中国的新鞘藻》,博士论文《中国淡水藻类之研究一,四川之双星藻科》系统地记载此科植物675种和1变种,有40种和1变种是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新种类,他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为此类藻类创立了明确的分类基础和分类系统,为后来研究这类藻类的学者所引用,被公认是此科藻类文献的经典著作。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颠沛流离,生活艰苦,饶钦止仍然坚持藻类研究工作。在湖南,到南岳山区对藻类进行分类和生态分布的研究。除根据山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对当地的水生和气生藻类的生态分布作了概述外,并对采集的300余种藻类作了系统的记载和讨论。发现了一新属,命名为拟细链藻属(Leptocinopsis),新种52,新变种10和新变型11。在四川北碚的7年中,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藻类标本,更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嘉陵江流经北碚的一段河道中,有从江岸伸到江心、地形复杂的广大石灰岩河床,当地人称它为“碚”。在每年冬季枯水月份时,“碚”的部份岩石露出江面;在夏季洪水月份则全部淹没在深水急流中成为险滩。饶钦止对这一特殊生境上生长的藻类特别重视,每年在江水下落后,他都常常到“碚”上去对着生在岩石各部位和浮生在“碚”上水坑中的藻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采集,某些种类还采回在实验室中做长期的培养和研究,终于发现不少出人意料的特殊藻类。主要的有:

(1)发现以假根着生在岩石阴面的一种盘形绿藻。经过两年对它的植物体的形态构造、细胞特征、生殖方法以及生长过程的仔细研究,命名为草绿空盘藻,认为它不但是一新属和新种,而且是一新科,命名为空盘藻科,于1941年发表于中央研究院丛刊《Sinensia》。

(2)在“碚”上,还发现两种褐藻和四种红藻。其中,很值得重视的是属于褐藻的一新种河生黑顶藻和属于红藻的一新变种美舌藻狭形变种。饶钦止根据古生物学家A.W.葛利普在他的名著《中国地质史》中明确画出四川地区在二叠纪中期是古海的记载,提出了上述两种藻类很可能是这古海经过多年沧桑巨变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的新见解。

(3)在“碚”上几个大水坑的壁上和坑中生长的丝状藻类的植物体上,都附生着一种新奇的绿藻,饶钦止因而认为它是一新属,定名为皱囊藻属,其模式种为拟四孢形皱囊藻。

(4)以“碚”上着生的藻类为主,对北碚这段嘉陵江中的藻类进行了群落及其生境的研究。认为可分为7个着生藻类群落,这些群落中,有4个种是新种。

1945年植物研究所迁到上海,饶钦止在5年里为了给编写藻类植物志和为一些门类的藻类建立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分类基础和分类系统,写了大量的笔记。还完成了16篇论文,有5篇报导了1938年在广西采集的绿藻,包括双星藻科、鞘藻科、原球藻目、丝藻目、管藻目、管枝藻目和鼓藻科植物322种,其中新命名的多达82种。这表示广西的藻类在种类上有它的特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性强的鼓藻科植物有不少是以往在印度马来亚地区报导过的种类,这显示广西的藻类在地理分布上应属于印度马来亚区;在广西的鼓藻中有10个种和38个新变种的模式种都是印度马来亚地区原产的,显示出广西的藻类与印度马来亚的种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1952年,饶钦止在《科学通报》发表《介绍一个消灭“湖靛”的有效方法》,为治理藻类水华的首次报道。1956年以后的20多年中,由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他只能在“忙里偷闲”中做了一点自认为是颇有意义的藻类的研究。如“关于双形藻属和韦氏藻属的分类位置问题”一文,虽然讨论的只是这两属的分类问题,实际上成为多年来在分类系统上为绿球藻目创立新的分类基础和分类系统的主要依据。1963年开始研究葛仙米(学名拟球状念珠藻,一种食用蓝藻),为21世纪初水生生物研究所“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研究”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3.jpg

饶钦止

1977年起,饶钦止着手对藻类分类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虽然这时他已年近八旬,又常在病中,但他仍以高涨的热情和惊人的毅力,争分夺秒地投入了工作。主要是对他50多年积累的资料和研究记录进行整理,开始他构想多年的中国淡水藻志的撰写。1979年出版的《中国鞘藻目专志》,其后期工作几乎都是在医院病床上完成的。在这部60余万字的著作中,他提出以植物体在性的分化上的特征为主要依据,建立此目藻类新的分类基础和分类系统。在分类部分,系统地记载了中国产的鞘藻属和毛鞘藻属的种类301种、81变种和33变型,其中有99新种、37新变种和11新变型。此外,还对前人记载过的种类中,改写了2种的种名,修改了6种的特征。这本书虽然只是他想要完成的中国淡水藻志宏伟计划的一部分,但在中国以及世界藻类学上都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专著,成为我国藻类志编研的范本。国际上许多知名的藻类学家,包括他当年的美国导师泰勒等,都认为此专志是藻类文献中的重要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82年,《中国鞘藻目专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4年,又由他主编完成了《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一书的编写。此书是他组织、培训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5位藻类工作者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大力协作的成果,于1988年出版。该书记录了本科11属中的9属、347种(产于我国,其中219种是首先发现于我国),种的数量占世界已知总数的41%。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1996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颁发给了“中国生物志”以及在该项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代表性的600余个、编著《中国鞘藻目专志》和《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而名列其中。“中国生物志”是《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统称,《中国孢子植物志》包括海藻、淡水藻类、真菌、地衣、苔藓五大部分。

4.jpg

饶钦止(右)与助手

饶钦止以及他的学生、同事采集的淡水藻类标本超过198974册、藻类学文献1648份全部捐赠给水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

饶钦止用自己毕生丰硕的科研成果跻身于世界知名藻类学家的行列,为了使藻类学研究后继有人,他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专门人才。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水产学院担任过专职或兼职教授,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指导国内外的进修人员和研究生。他多次举办培训班,从国内各大学生物学系中和几个科研所的青年中挑选人才,集中到水生生物所进行专业培训。由他亲自讲课,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借给他们参考,并为他们修改论文直到发表。这些论文都有着统一的规格和要求,可以说,每篇论文都蕴含着他的心血。最后,集中这些论文和他自己5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邀约15位参加训练工作的人员一同完成了《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此“志”的完成,实现了“出书育人”的愿望,同时也为以后卷册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jpg

饶钦止在授课

致力于湖泊天然食料放养鱼类研究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湖泊放养成为发展淡水渔业的主要措施之一。1953年,成立水生所湖泊调查队,饶钦止任总队长。除水生所科研人员26人外,还有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的水产干部及上海水产学院学生41人,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开展湖泊调查,对591个湖泊的概貌、环境条件、主要生物种类、特别是浮游生物和鱼类等各方面情况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各种放养鱼类的天然食料,参照其它与放养有关的条件,拟定出各个湖泊在一亩水中的放养量、放养鱼类的种类及其放养量以及应如何处理的意见,为湖泊放养奠定了科学基础。还培养出一批科研人员和水产干部。在这一调查的基础上,饶钦止主编写成《湖泊调查基本知识》一书,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饶钦止在“放养标准”章节里强调湖泊的放养不可只顾目前利益,投放鱼类过多,以免破坏水体中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不良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卓识。该书也是我国第一本湖泊调查的综合性参考书,1964年已第四次印刷,可见受欢迎和重视程度。

 6.jpg

水生所湖泊调查队正乘坐小木船在湖北鄂城县一个湖里进行调查工作,船上右侧站立者饶钦止。图片原载《人民画报》19539期封二,摄影高胜康。

7.jpg 

饶钦止还主持了江苏五里湖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的研究、浙江外荡养鱼经验的总结、武昌东湖浮游生物以及主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鄂城石头湖放养试验、武汉市小南湖污水养鱼经验的总结等研究工作。

1959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水产组和水产部联合召开的全国水产科学技术与教育会议上,水生所提出有关单位协作总结我国淡水养鱼经验的倡议得到响应,决定由水生所主持编写工作,于1961年出版《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全书14章,68万字,饶钦止为3位总编之一,并撰写了绪论、我国淡水渔业的历史、湖泊河道养鱼、水库养鱼4章。

本博主附言:此文原载《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1010月第一版),作者:张晓良、胡征宇。今日转发,文字略有删减。原文仅配一幅传主黑白肖像图,现改为彩色肖像图,并增配六图。图片除署名外,均源自水生生物研究所图片资料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219728.html

上一篇:纪念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二)
下一篇: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四十五)
收藏 IP: 171.113.142.*| 热度|

14 刁承泰 郑永军 徐旭东 高绪仁 杨正瓴 韩玉芬 周浙昆 王德华 武夷山 王汉森 朱朝东 刘炜 史晓雷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